内    容:
  经调研发现:(一)民用建筑方面,全市存量住房面积总量约5.3亿平方米,其中七成为农民住房,共约113万栋,占地约214.51平方公里,占建设用地面积18%,这部分住房大部分没有充分利用地下空间;2000年前建成的物业小区,大部分未考虑利用地下空间,基本未设立地下停车场;我市除近几年新建的部分大型商业综合体利用了多层地下空间外,大部分商业办公楼均为地下一层空间。(二)人防工程方面,目前我市已建成地下空间兼顾人防工程13宗,人防建筑面积9.17万平方米。市人防办计划利用人防易地建设费建设虎英公园地下公共人防工程项目,占地面积约2.35万平方米,设地下三层,总建筑面积约2.93万平方米,平时用作停车场和地下人行过街通道,预计可提供700个停车位。(三)综合管廊方面,全市开工建设综合管廊项目3个,涉及15个路段12.878公里,其中,东莞市南城国际商务区综合管廊示范期项目开工长度5.599公里(已完工),东莞火车站110KV、220KV高压线迁改工程(综合管廊工程)3.6公里,东湾大道(交椅湾段)3.679公里。

  调研中发现,我市地下空间利用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地下空间基础数据不清。经初步调研,我市地下空间相关数据分散在多个部门,且均不共享,全市也尚无建立统一的地下空间数据信息化管理平台。二是地下空间利用率不高。我市大量建成区项目的地下空间基本未被利用;商品住房、早期开发商业项目大部分不设地下停车场或仅有地下一层停车场,地下空间利用率不高。三是目前我市无已建成的公共人防工程。

  
建    议:
  一、摸清全市地下空间底数。建议由市自然资源局牵头,人防办、住建局、城管局配合,加强全市地下空间数据排查,摸清全市地下空间、人防工程等底数,建设全市地下空间数字地图和信息化数据平台,对全市地下空间数据实现动态更新、一图掌握。

  二、盘活现有地下空间。一是盘活存量,重点盘活现有闲置的人防工程、应急避险空间、政府办公场所停车场(不对外开放)、小区闲置地下停车位等资源,采取限时停放、适量收费等原则,盘活现有地下空间,切实解决中心城区停车难的问题。二是用活增量,合理科学地使用地下一层空间,利用智能车库技术建设多层立体停车库,增加停车位供应,提高停车使用的效率。

  三、用好地下空间。对无地下空间利用的建筑,如农村、公共绿地、储备用地等,考虑引入社会资本,加大地下空间建设利用,配套建设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网球场、篮球场等)、停车场、商场、休闲文化空间等。

  四、规划建设一批公共人防工程。按照平战结合原则,通过城市建设发展与人防工程协调发展的思路,统筹建设一批公共人防工程,切实将人防功能融入多元化地下综合体中,实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具有较强的人防防护功能。用好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对于确需易地单独建设的人防工程,建议借鉴北京、上海等城市“以用促管、以洞养洞” “敞开洞门、服务社会”等做法,引入社会管理方,兼顾防空避难和服务社会的多元化功能。

  五、加快推进综合管廊工程建设。建议采用“BIM+GIS”三维数字化技术,将现状地下管线、建筑物及周边环境的三维数字化建模,形成动态大数据平台,用以指导高标准、高精度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将综合管廊建设与地下空间建设、海面城市建设统筹考虑,既减少由于管线迁改引发的马路反复开挖扰民,也增强各类城市管线综合防灾抗灾能力。

  六、加强对轨道交通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充分借鉴广州万胜广场、深圳前海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的经验做法,引入公共交通导向(TOD)等模式做法,加强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与其他非交通开发项目在规划、设计、投融资、建设、运营等环节统筹考虑,更好地满足城市功能空间需求,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全面提升轨道沿线土地增值。

提案者: 民盟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