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经调研发现:(一)民用建筑方面,全市存量住房面积总量约5.3亿平方米,其中七成为农民住房,共约113万栋,占地约214.51平方公里,占建设用地面积18%,这部分住房大部分没有充分利用地下空间;2000年前建成的物业小区,大部分未考虑利用地下空间,基本未设立地下停车场;我市除近几年新建的部分大型商业综合体利用了多层地下空间外,大部分商业办公楼均为地下一层空间。(二)人防工程方面,目前我市已建成地下空间兼顾人防工程13宗,人防建筑面积9.17万平方米。市人防办计划利用人防易地建设费建设虎英公园地下公共人防工程项目,占地面积约2.35万平方米,设地下三层,总建筑面积约2.93万平方米,平时用作停车场和地下人行过街通道,预计可提供700个停车位。(三)综合管廊方面,全市开工建设综合管廊项目3个,涉及15个路段12.878公里,其中,东莞市南城国际商务区综合管廊示范期项目开工长度5.599公里(已完工),东莞火车站110KV、220KV高压线迁改工程(综合管廊工程)3.6公里,东湾大道(交椅湾段)3.679公里。

  调研中发现,我市地下空间利用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地下空间基础数据不清。经初步调研,我市地下空间相关数据分散在多个部门,且均不共享,全市也尚无建立统一的地下空间数据信息化管理平台。二是地下空间利用率不高。我市大量建成区项目的地下空间基本未被利用;商品住房、早期开发商业项目大部分不设地下停车场或仅有地下一层停车场,地下空间利用率不高。三是目前我市无已建成的公共人防工程。

  
建    议:
  一、摸清全市地下空间底数。建议由市自然资源局牵头,人防办、住建局、城管局配合,加强全市地下空间数据排查,摸清全市地下空间、人防工程等底数,建设全市地下空间数字地图和信息化数据平台,对全市地下空间数据实现动态更新、一图掌握。

  二、盘活现有地下空间。一是盘活存量,重点盘活现有闲置的人防工程、应急避险空间、政府办公场所停车场(不对外开放)、小区闲置地下停车位等资源,采取限时停放、适量收费等原则,盘活现有地下空间,切实解决中心城区停车难的问题。二是用活增量,合理科学地使用地下一层空间,利用智能车库技术建设多层立体停车库,增加停车位供应,提高停车使用的效率。

  三、用好地下空间。对无地下空间利用的建筑,如农村、公共绿地、储备用地等,考虑引入社会资本,加大地下空间建设利用,配套建设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网球场、篮球场等)、停车场、商场、休闲文化空间等。

  四、规划建设一批公共人防工程。按照平战结合原则,通过城市建设发展与人防工程协调发展的思路,统筹建设一批公共人防工程,切实将人防功能融入多元化地下综合体中,实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具有较强的人防防护功能。用好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对于确需易地单独建设的人防工程,建议借鉴北京、上海等城市“以用促管、以洞养洞” “敞开洞门、服务社会”等做法,引入社会管理方,兼顾防空避难和服务社会的多元化功能。

  五、加快推进综合管廊工程建设。建议采用“BIM+GIS”三维数字化技术,将现状地下管线、建筑物及周边环境的三维数字化建模,形成动态大数据平台,用以指导高标准、高精度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将综合管廊建设与地下空间建设、海面城市建设统筹考虑,既减少由于管线迁改引发的马路反复开挖扰民,也增强各类城市管线综合防灾抗灾能力。

  六、加强对轨道交通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充分借鉴广州万胜广场、深圳前海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的经验做法,引入公共交通导向(TOD)等模式做法,加强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与其他非交通开发项目在规划、设计、投融资、建设、运营等环节统筹考虑,更好地满足城市功能空间需求,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全面提升轨道沿线土地增值。

提案者: 民盟市委会

市自然资源局

民盟市委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升我市地下空间利用率的建议》(第20220321号)提案收悉。经综合市委军民融合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务局、市轨道交通局和东莞供电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已开展的工作情况
  截至2021年12月,东莞市地下空间已开发的地下建构筑物面积约4380万平方米(数据来源:2020年底以前核发工程证中地下室的建筑面积统计),现状人均地下建筑面积约4.2平方米/人(第七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约1046.66万人),与2012年东莞市地下空间规模1100万平方米相比,增长了3280万平方米。现状东莞地下空间已完成较大规模开发,并与城市和经济发展结合紧密。为了进一步促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不断完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和机制,提高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我市开展了大量研究、探索和谋划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摸清地下空间底数,完善“一张图”管理系统
  2008年以来,为理清我市地下管线设施信息数据,我局牵头推进了供排水管网、供电管线、供气管网的普查工作。截至2022年4月底,东莞市地下管线已普查了中心城区和26个镇(除沙田镇和茶山镇外),共探测管线长度约6.42万公里,其中供水管线约5300公里,排水管线约21131公里。目前已将普查到的地下管线数据资料录入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地下管线数据三维可视化“一张图”管理系统,并提供给镇街(园区)管线管理部门及管线权属单位共享利用。截至2019年12月,东莞市全域内人防工程(包含已建、在建和新工程)建筑面积共有1048.14万平方米,按2018年东莞市常住人口839.22万人作为人口基数进行计算,则目前全市人均拥有防工程建筑面积是1.25平方米。
  (二)强化规划引领作用,促进地下空间合理有序开发
  1.强化规划引领作用。一是评价地下空间资源环境适建性。2019年我局开展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下的《地质安全与地下空间利用研究》专题研究,对地形地貌因素、地质条件、灾害因素、生态环境要素等进行了集成评价,提出了东莞市地下空间规划开发平面区划和分层管控措施要求。二是完善地下空间规划编制体系。我局在2020—2021年间依次开展了《东莞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研究》专题研究和《东莞市地下空间利用专项规划(2020-2035年)》的编制工作,构建了两级两类规划编制体系,以及完成我市地下空间现状特征问题、战略发展目标、需求分析与规模预测等相关专题研究。
  2.盘活现有地下空间。2019年我市印发了《关于加强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提出:“在兼顾人民防空需要的前提下,鼓励利用城市道路、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设施的地下空间新建停车设施……”以及“在保证保障战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支持人防工程平时作为地下停车设施使用……”。另外,市综合交通运输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年度实施计划每年认定一批利用地下空间增建的停车设施项目,由市镇两级财政在下一年度给予一定奖励。
  (三)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管理
  根据《东莞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实施方案》《东莞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6—2030年)》,全市地下综合管廊自2018年起规划建设共126个路段规模339.267公里。2018年至今,实际建设5个项目19个路段14.987公里,形成廊体12.678公里,完成投资共11.593亿元。其中,完工1个项目13个路段5.599公里;在建4个项目6个路段9.388公里。经向各镇街(园区)摸查,2022年,全市计划建设11个路段共10.064公里。其中,滨海湾新区3个路段6.224公里;南城商务区国际商务区市政配套设施项目4个路段1.411公里;东莞国际商务区市政配套设施项目(第二批)4个路段2.429公里。
  (四)积极探索TOD发展模式,促进土地与空间的复合利用
  2020年5月,我市印发了《东莞市轨道交通TOD地区土地与空间复合利用管理规定(试行)》(东轨〔2020〕56号),鼓励TOD地区按照轨道站点分级分类要求,体现“大疏大密”的城市空间开发理念,促进轨道站点周边土地使用功能的有效混合,强化土地与空间的集约、高效和复合利用,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公共服务、公共空间体系,注重城市产业、商贸、商务、居住、文化、公共服务等功能与交通设施的衔接和综合开发,增强土地使用的弹性,促进TOD地区城市与交通一体化发展,打造功能立体复合、空间集约高效的城市活力区。《管理规定》要求,在TOD综合开发规划和TID概念方案设计阶段,同步研究地下空间相关内容,对轨道交通站点、商业开发、市政管线、过街通道等功能和空间需求进行一体化设计,其核心成果内容需纳入地块规划条件。
  (五)强化组织制度建设,实现地下空间管理规范化
  为使我市地下空间利用做到有章可循,建立地下空间规划管理政策规范已成为当务之急。创新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管理,使地下空间规划落地、项目审批更加高效。目前,我局已经成立了地下空间工作领导小组,已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莞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该实施意见充实、明确、调整了管理主体的职能,设立了保护原则,分级分类管理,加强规划管控传导等多项内容。2021年6月,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制定《东莞市加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和《东莞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管理单位一览表》,将进一步加强我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快推进地下空间摸查,实现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全覆盖
  为进一步理清地下空间基础数据,建立统一的数据信息化管理平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统筹开展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工作,包括城市地下管线、地下交通设施和地下其他工程,计划到2023年底前,基本完成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初步建立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到2025年底,基本实现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全覆盖,保证地下空间运营安全、有序、高效,打造“数字地下东莞”。市水务局将继续推进地下供水、排水管网的摸排工作。同时根据省自然资源厅的要求,2021年我局开展为期五年的东莞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建立一系列城市规划、管理与防灾减灾的资料图件数据库,构建全市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和地质资源监测网络,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地质数据信息支撑。
  (二)开展城市地下空间利用专项规划,积极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我局将加快推进《东莞市地下空间利用专项规划(2020-2035年)》编制工作,计划2023年完成编制工作。通过专项规划落实地下空间资源管控分区,并科学合理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效率。同时,借鉴国内外地下公共服务设施的成功开发经验,结合东莞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实际情况,兼顾考虑市域范围内现状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情况,从市级地下公共服务中心、社区级地下公共服务中心两个层面,补充完善“市级-镇(街)级-社区级”三级公共中心体系。规划地下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地下商业服务设施和地下社会服务设施等;其中地下商业设施包括地下商场和地下娱乐设施,地下社会服务设施包括地下医疗卫生设施、地下文化设施和地下体育设施。
  (三)规划建设公共人防工程,促进人防平战结合事业发展
  为进一步填补我市在易地建设公共人防工程方面的空白,盘活易地建设费,促进人防平战结合事业发展,兼顾节约土地和景观设计等考虑,市人防办计划利用人防易地经费建设虎英公园地下公共人防工程项目。项目占地面积约2.35万平方米,设地下三层,总建筑面积约2.93万平方米。平时作地下停车库及配套设备用房和地下人行过街通道,预计可提供700个停车位,进一步缓解虎英公园、迎宾路等周边停车难和行人过街的问题;战时作为专业队队员掩蔽部、专业队装备掩蔽部、二等人员掩蔽部及战备物资库等。
  (四)科学规划地下综合管廊,促进地下综合管廊健康可持续发展
  将按照“因地制宜、科学入廊”原则,合理选择综合管廊布局区域和建设规模,优先在新区(新开发区)建设干、支线综合管廊;在中心及老旧城区,推广集约型、紧凑型管廊,形成干、支及缆线综合管廊系统布局,促进综合管廊建设健康持续发展。市水务局作为供水、排水(雨水)行业主管部门,将加强综合管廊建设规划与供、排水管网等建设规划的衔接工作,积极引导和鼓励给排水单位入股参与建设、运营地下管廊。
  此外,关于提案中的“将综合管廊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统筹考虑”建议,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建办城〔2022〕17号)及财政部办公厅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十四五”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的通知(财办建〔2022〕28号)中关于海绵城市建设内容最新要求,综合管廊已不是海绵城市建设直接相关内容,建议不将综合管廊与海绵城市统筹考虑。
  (五)加快推进TOD综合开发规划编制,推动TOD项目落地
  市轨道交通局将以《东莞市轨道交通TOD地区土地与空间复合利用管理规定(试行)》(东轨〔2020〕56号)作为我市TOD地区规划与设计项目依据之一,按照《TOD综合开发规划及TID概念方案技术指引(试行)》,加快推进站场TOD综合开发规划编制,推动TOD项目落地,助力城市品质持续提升。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市自然资源局、市委军民融合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务局、市轨道交通局和东莞供电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办理单位: 市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市委军民融合办,水务局,市轨道交通局,东莞供电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