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截至2021年9月,东莞市有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生926人,另有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残疾学生1461人。东莞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7.6%以上,初步构建了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涵盖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特殊教育工作,不断完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提高特殊教育发展水平,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也还存在以下不足:
1.特殊教育学校不足。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东莞入户条件逐渐放宽,我市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偏少,现有的特殊教育学位供给已无法满足逐年增多的户籍适龄有关残疾儿童少年的入读特殊教育学校需求,学位供需关系日趋紧张。我市虽然在十多年前就着手准备异地新建东莞启智学校的各项工作,但是由于东莞土地供应紧张、土地问题牵涉范围广,且社会上不少人对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存在误解,新校的选址迟迟未能协调解决,导致新增特殊教育学校受阻。
2.特殊教育保障措施仍需完善。2019年底省教育厅等八部门印发《广东省促进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残疾学生15年免费教育。落实残疾学生公用经费保障政策,有条件的地区可进一步提高标准。”虽然我市已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特殊教育经费保障,但对标国家和省的工作要求,我市特殊教育学生生均公用经费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受我市公办教师编制的限制,随班就读师资配置难以完全落实。
建 议:
1.增强统筹协调,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健全我市特殊教育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加强教育、残联、民政、卫健等部门协调配合,形成政府主导、跨部门统筹协调的特殊教育和专门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我市“1+6+6+N”的特殊教育发展共同体,即: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统筹指导,六个片区管理,特殊教育中心教研组、特殊教育宣导团、巡回指导教师团队、残疾人教育专家组团队、特殊教育特约教研员团队、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等6支专业队伍,落实师资研训一体化。
2.将全面推广特教班列入2022年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进一步推进我市随班就读工作,在普通中小学开设特教班、让特殊孩子在家门口能够就近上学是缓解我市特殊教育学校学位不足,更好地为特殊孩子提供适切教育的有效途径。东莞已在2021年选取三所普通中小学校开设融合教育特教班试点,取得突出社会效应;2022年应全面推广、落实特教班试点工作,在全市每个镇区至少有一所公办中小学开设特教班,实现镇镇都有特教班的目标。
3.市编制部门大力落实李克强总理有关 “特教特办”原则,优先保障特殊教育公办教师和管理干部编制配置,夯实特教班试点和特殊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市财政部门应优先保障特教班试点和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投入,镇街园区结合实际加大特教班财政投入和人员配置,完善各相关配套保障措施。
4.多途径解决特教师资紧缺问题。(1)实施特殊教育教师弹性编制管理方式,解决生活教师及康复师资的编制问题,从源头上抑制教师配置不均现象,增强特殊教育教师岗位的吸引力;(2)加强特教班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探索特教教师跨镇街分时段“走班”,补缺师资空位;(3)与高校合作加强师范生特殊教育职前培养;对在职教师进行有计划的系统培训,并通过奖励机制鼓励普通教师向特教专业化发展,构建特教“师资库”。
5.积极推动和加强宣传,引导市相关部门和各镇街园区及社会各界转变观念,进一步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儿童少年,凝聚各方共识,积极推动特教班试点和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