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乡村风貌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东莞迈上“双万”新起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现以“关于加强乡村整体风貌引导,全域提升乡村特色品质的建议”为题提建议,请予以审议。
  一、东莞乡村风貌历史及存在问题
  东莞市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经历了传统农业、农村发展阶段,农业工业化、分散式城镇化阶段,以镇为主的城乡一体化阶段和新型城镇化阶段。在爆炸式增长的背后,存在着规划管理不足,用地低效,乡村特色风貌不显著,人居环境有待提升等问题。
  (一)规划建设存在盲目性。在快速城镇化中,为追求最大化面积,建筑密集,高度无序,忽视建筑布局、间距缺乏管控,握手楼随处可见,乡村临街界面杂乱,破碎。风格各异,色彩杂糅,乱搭乱建现象不断,安全隐患突出。
  (二)乡村风貌缺乏地域特点。建筑的风格趋向同一化和城市化,另外还存在一些加改建的现象,如局部加建钢材顶棚影响风貌。
  (三)人居环境有待提升。乡村地区配套和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个别村仍存在一定的环境“脏乱差”现象,如土地荒废、污染河涌、驳岸杂乱等。同时,东莞现在城乡融合程度,尤其是公共环境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深化。
  (四)特色村建设没有串点成线、连线成面。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全局性工程,但在目前的规划中很少突出各地的生态、文化、产业特色,更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另一方面,各村在建设特色村中形成的亮点没有串连起来,满天都是星星,却看不到月亮,过于分散,缺乏规模效应。
  (五)风貌建设指引性不强。各个特色要素,如村庄主入口标识、停车场标识、民房建筑外立面及厕所外观标识等,没有统一的外观设计指引,错综杂乱,形成不了整体效应。

建    议:
  二、实施建议
  围绕人居环境风貌建设“拆得彻底,清得干净,建出特色、管得规范”的要求,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切实解决人居环境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一是要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调动各部门各村久久为功,持之以恒推动人居环境清理。二是解决垃圾,固废的处置费用,处置途径。三是要针对“三线”的问题,由政府引导供电、电信等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适当给予资金补助。
  (二)加快制定城市整体风貌分级建设指引。建议以系统性,分级分类提升村庄建筑、公共空间、道路空间等对象的风貌。如村庄出入口、村庄、民房外立面、巷道景观、活动广场、公共建筑、工厂企业建筑、宣传栏、指示标志等各类要素的风貌设计,形成一套既体现地方特色带个性化发展,也能从整体到一致,彻底扭转特色不明显的建设无序局面。尽快出台城市整体风貌分级分类指引,要求各镇(街)、各村在乡村振兴特色镇、村建设中,将风貌管控要求直接落实到《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审批依据和竣工验收标准中,为风貌建设、实现品质提升工作提供法规规划保障。此外,要严格执行“一张蓝图”画到底、建到底的规定,把村庄建设中的规划图、效果图、施工蓝图、完工现场图保持高度一致,一届政府接着一届政府干到底。
  (三)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议以“连点成线,拓线扩面,突出特色、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在全市选取几条极具东莞特色的示范带作为城市风貌整体引导的突破和亮点,试点先行。如我镇正在规划中的“水乡文化示范带”和“田园碧道示范带”,将镇中心五个村的历史文化资源、人文景观及西北部四个村的田园碧道风光串连起来,形成一条美丽的经济文化示范走廊,建设成乡村振兴的“明月”。因此,建议把道滘镇水乡文化示范带和田园碧道示范带纳入市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范围,并给予一定的补助资金和政策支持。

提案者: 道滘镇政协小组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