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目前,已知东莞户籍自闭症儿童有近千名。根据《中国孤独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患病率为1%-2%,我国自闭症患者超过1000万人,其中14岁以下的儿童超过200万,且每年以近20万的速度增长。我市正在跨入千万人口城市的发展新阶段,按照患病率及人口数据推测1-15岁自闭症儿童每年新增约1000人。巨大的康复费用及照料成本让超过6成的家庭主动或被动减少对外社交。

  2020年东莞成为CST项目全国首个落地城市,对240个户籍自闭症患儿家庭进行了培训,培养了16名本地引导师,服务自闭症儿童家庭296个1184人次。患儿来源从东莞辐射至湖南、江西、浙江、云南、福建等省市,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及知名度。自闭症的治疗主要靠早期干预、特殊教育和训练:融合社交场景式特色公园为患儿提供一个社会交往环境,帮助其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进而加快融入社会。它是根据结构化——社交——行为模式(Relationship-focused Structured Behavior intervention,BSR模式)设计的一个小社会、小社区。在我市CST项目落地情况下,亟需建设自闭症儿童融合社交场景式特色公园与之形成完整系统的治疗与训练体系。自闭症儿童融合社交场景式特色公园的建设将为全国首例,开启全国特殊儿童社会康复的新模式,成为东莞市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的亮点和特色。目前存在困难一是项目建设用地问题;二是项目经费问题;三是需对项目进行论证落实。

  
建    议:
  一、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由政府牵头组织专家,规划、财政、卫健、残联、妇联、教育等部门对项目进行论证落实,纳入民生实事。

  二、整合资源科学规划。先期建设莞星小镇作为示范。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前提下,依据地貌特点整合利用东莞市康复教育基地现有资源,包括市康复医院后山头及市康复教育基地安全地区(包括市康复实验学校的小超市、500米塑胶跑道等)。初步设计建设内容包括一是设置生态场所:小动物公园、植物园及小火车站;二是设置文娱场所:学校(教学科室)、科学馆、博物馆、星际空间、游乐场、展厅、电影院、图书馆(兼家长交流室);三是设置生活场所:商店、食堂、住房(学生宿舍、床铺);四是设置医疗场所:评估测试室、人工智能多模态筛查诊断评估室等康复评估场所;五是设置体育场所:篮球场、足球场、滑滑梯、跑道等运动场所。为保障场所的使用率和实用性,可对上述场所适用对象的能力程度、年龄大小进行分类,以便起到针对性的康复教育作用。六是建筑主体采用集装箱改装。

  三、人员配置合理使用。由康复治疗师扮演各类角色,包括园长(机构负责人)、父母、同学、老师、司机、消防员、售货员、警察、图书管理员等,将康复训练由室内转移到室外,用情景化生活化方式帮助特殊儿童在这里得到康复。

  四、项目服务按需调整。按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服务。短期(1周-1月),主要针对希望学习这种康复方式的家长;中期(3至6个月)针对轻中度自闭症孩子;长期(6个月至半年)针对病情较严重的孩子。另外可探索将家长也纳入中长期的康复服务中,更好的提升康复教育效果。同时也为业内同行提供了东莞新模式学习的地方。

  五、经费支持多方筹措。委托残联做初步设计及概算确定经费。可采取政府财政支持+社会爱心捐助+慈善基金等多方筹措共同出资的方式保障建设经费。

  六、以点带面示范各镇。当前占地750亩、投资6.6亿元的东莞市儿童公园建设项目已进入设计招标阶段,建议此公园增加特殊儿童融合社交场景式特色康复功能。并逐步将自闭症儿童康复公园纳入全市儿童公园建设的统筹规划中。各镇街根据自闭症儿童融合社交场景式特色公园的经验,对已有的公园进行改造,划出部分范围因地制宜建设自闭症儿童融合社交场景式特色公园,帮助患儿就近康复治疗。

  

提案者: 王晓蔚,钱泽辉,黎建文,叶宝维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