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目前,已知东莞户籍自闭症儿童有近千名。根据《中国孤独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患病率为1%-2%,我国自闭症患者超过1000万人,其中14岁以下的儿童超过200万,且每年以近20万的速度增长。我市正在跨入千万人口城市的发展新阶段,按照患病率及人口数据推测1-15岁自闭症儿童每年新增约1000人。巨大的康复费用及照料成本让超过6成的家庭主动或被动减少对外社交。
2020年东莞成为CST项目全国首个落地城市,对240个户籍自闭症患儿家庭进行了培训,培养了16名本地引导师,服务自闭症儿童家庭296个1184人次。患儿来源从东莞辐射至湖南、江西、浙江、云南、福建等省市,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及知名度。自闭症的治疗主要靠早期干预、特殊教育和训练:融合社交场景式特色公园为患儿提供一个社会交往环境,帮助其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进而加快融入社会。它是根据结构化——社交——行为模式(Relationship-focused Structured Behavior intervention,BSR模式)设计的一个小社会、小社区。在我市CST项目落地情况下,亟需建设自闭症儿童融合社交场景式特色公园与之形成完整系统的治疗与训练体系。自闭症儿童融合社交场景式特色公园的建设将为全国首例,开启全国特殊儿童社会康复的新模式,成为东莞市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的亮点和特色。目前存在困难一是项目建设用地问题;二是项目经费问题;三是需对项目进行论证落实。
建 议:
一、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由政府牵头组织专家,规划、财政、卫健、残联、妇联、教育等部门对项目进行论证落实,纳入民生实事。
二、整合资源科学规划。先期建设莞星小镇作为示范。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前提下,依据地貌特点整合利用东莞市康复教育基地现有资源,包括市康复医院后山头及市康复教育基地安全地区(包括市康复实验学校的小超市、500米塑胶跑道等)。初步设计建设内容包括一是设置生态场所:小动物公园、植物园及小火车站;二是设置文娱场所:学校(教学科室)、科学馆、博物馆、星际空间、游乐场、展厅、电影院、图书馆(兼家长交流室);三是设置生活场所:商店、食堂、住房(学生宿舍、床铺);四是设置医疗场所:评估测试室、人工智能多模态筛查诊断评估室等康复评估场所;五是设置体育场所:篮球场、足球场、滑滑梯、跑道等运动场所。为保障场所的使用率和实用性,可对上述场所适用对象的能力程度、年龄大小进行分类,以便起到针对性的康复教育作用。六是建筑主体采用集装箱改装。
三、人员配置合理使用。由康复治疗师扮演各类角色,包括园长(机构负责人)、父母、同学、老师、司机、消防员、售货员、警察、图书管理员等,将康复训练由室内转移到室外,用情景化生活化方式帮助特殊儿童在这里得到康复。
四、项目服务按需调整。按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服务。短期(1周-1月),主要针对希望学习这种康复方式的家长;中期(3至6个月)针对轻中度自闭症孩子;长期(6个月至半年)针对病情较严重的孩子。另外可探索将家长也纳入中长期的康复服务中,更好的提升康复教育效果。同时也为业内同行提供了东莞新模式学习的地方。
五、经费支持多方筹措。委托残联做初步设计及概算确定经费。可采取政府财政支持+社会爱心捐助+慈善基金等多方筹措共同出资的方式保障建设经费。
六、以点带面示范各镇。当前占地750亩、投资6.6亿元的东莞市儿童公园建设项目已进入设计招标阶段,建议此公园增加特殊儿童融合社交场景式特色康复功能。并逐步将自闭症儿童康复公园纳入全市儿童公园建设的统筹规划中。各镇街根据自闭症儿童融合社交场景式特色公园的经验,对已有的公园进行改造,划出部分范围因地制宜建设自闭症儿童融合社交场景式特色公园,帮助患儿就近康复治疗。
市残联
尊敬的王晓蔚、钱泽辉、黎建文、叶宝维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关于加快建设我市自闭症儿童融合社交场景式特色公园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综合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卫生健康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感谢您们对孤独症特殊儿童群体的关心与爱护!您们的提案对于推进我市特殊儿童康复救助工作、提升残疾人幸福感、促进“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孤独症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发育障碍类精神疾病,发病率在我国超过1%,处于我国儿童精神疾病的首位。2020-2021两年间,我市具有相关资质的医疗结构共接诊孤独症及孤独症风险患儿约1.2万人次,针对孤独症患儿特殊教育的一对一个性化训练年平均约2.5-3万人次,综合拓展集体课约1500余组次。2021-2022学年,市特殊幼儿中心服务孤独症儿童231人,据中心统计具有入学需求儿童为293人。由此可见,我市现有的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资源与孤独症儿童群体康复救助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建设孤独症儿童融合社交场景式特色公园,可为孤独症患儿提供一个融合社会交往环境的户外活动和康复治疗场所,帮助孤独症儿童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进而加快融入社会。孤独症儿童融合社交场景式特色公园作为我市现有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资源的有益补充,对于补齐我市民生短板、兜牢民生底线具有积极作用。综合各会办部门意见,一致同意建设孤独症儿童融合社交场景式特色公园,并将积极配合促进该项目落地实施。
一、主要工作
今年初,市特殊幼儿中心联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专家邹小兵教授,提出建设孤独症特殊儿童公园(莞星小镇)的设想,经市残联同意,该事项被纳入市特殊幼儿中心2022年重点工作。该公园依据结构化-社交-行为模式(Relationship-focused Structured Behavior intervention,BSR模式)进行设计,建设场景包括生态场所,文娱场所,生活场所,体育场所等,将采取情景化体验方式,推动儿童在艺术、健康、社会、科学和语言五大领域全面发展,帮助孤独症及其相关障碍儿童在情感表达、社会沟通和日常生活技能等方面获得改善,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根据工作部署,2022年该项目分三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第一季度)组织专家商讨,对孤独症特殊儿童公园的建设条件和建设要求进行梳理,确定概念设计方案;第二阶段(第二季度)综合意见,进行园区设计和作投资估算;第三阶段(第三、四季度)完成施工图和预算方案,推动项目立项。目前,根据特色儿童公园的建设条件,以及邹小兵教授提出的建设要求和建议,已形成公园初步设计方案。接下来,将整合修改意见,对设计方案进一步深化,同时做好项目资金估算。
二、相关建议
一是市教育康复基地内有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市特殊幼儿中心、市康复实验学校、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等教育康复机构,整合了我市主要公办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资源。依托市康复基地现有资源,建设莞星小镇作为示范,具备一定可行性。但是,由于该项目属于公益性服务,建设落地需要有良好的政策和经济条件,目前在政策扶持、人力支持、项目经费申请上均存在困难。因此,建议将该项目纳入我市儿童公园类专项规划中,进行系统谋划和统筹建设,一方面为莞星小镇的落地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有助于推进在各镇街儿童公园中规划增设特殊儿童融合社交场景式特色康复功能。
二是关于提案中提及利用市康复医院后山头先期建设莞星小镇作为示范,建议交由相关部门进一步论证在市康复医院后山头建设的适建性和可行性、与现有康复设施的兼容性。若项目明确在该选址进行建设将涉及与现行上位规划不符的问题,建议可在国土空间规划审批前通过过渡期两规一致性处理办理,进一步理顺与上位规划的关系。
三是区别于普通儿童公园,建设孤独症儿童融合社交场景式特色公园需要考虑日常及后续的设备维护及运营,建议链接社会各界资源(如:爱心捐助、志愿者及相关部门支持等)提供后续的资金及物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