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很多港澳青少年缺乏对国情历史的深入了解、对国家的认知认同,民族观念淡薄,有隔阂及陌生感,而且对东莞现代化建设成就也不甚了解。青少年是大湾区建设的生力军主力军,“双万”新形势新起点下的东莞,更需要全方位深化与港澳青少年交流合作,需要吸引更多优秀港澳青年人才来莞就业创业创新,为大湾区建设奉献青春力量,共谋大湾区发展。
由于新冠疫情影响,以往的组织港澳青少年学生到东莞参观、游历、学习、实习、学术、比赛、联谊等传统交流活动和形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限制;另外,传统交流活动还受到时间、空间、人数等因素限制,也未能使更多青少年广泛参与,更需要建立新时代的交流模式。
5G、云技术、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莞港澳青少年交流发展提供了新形态、新方向。推行数字化智慧型交流平台建设,可突破时间、空间、疫情等限制,扩大交流规模,让更多青少年有机会参与交流活动,也符合青少年一代的交流兴趣。通过搭建数字化交流平台,拓展智慧化交流形式,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交流空间,让他们有更丰富的认识、了解、分享的渠道,以真正达到青少年互联互通的时效性、便利性,开创新时代莞港澳青少年交流合作新格局。
建 议:
一、推动数字化智慧型交流平台建设。围绕莞港澳青少年交流的目标方向,以“交流云、交流网”为抓手,推进数字技术与传统交流方式的深度融合,以数字技术赋能交流方式,打造线上“数字化交流平台”,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东莞,并不断丰富数据资源接入,不断丰富交流内容、活动和项目,实现“一片云交流、一张网交流”,打造线上交流新模式,推动莞港澳青少年全方位、宽领域、智慧化的交流合作。
二、推动数字化文化交流平台建设。文化是莞港澳青少年交流的重要内容,以国情教育、文化传承为主题,借助“文化交流+数字平台”,讲好东莞故事,将东莞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莞香文化和岭南文化等,将诸如海战博物馆、沙角炮台、虎门销烟、东深供港水利工程等有关国情莞情以数字化技术交流平台全面、立体、生动地展示,让更多港澳青少年了解,感受东莞浑厚文化底蕴、岭南文化魅力,感受东莞的味道,增进莞港澳青少年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港澳青少年的向心力、凝聚力。
三、推动数字化经贸交流平台建设。围绕大湾区建设需要,以“数字化技术平台+经贸、科技”模式,让港澳青少年详细全方位了解东莞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滨海湾新区建设、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松山湖科学城、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机器人产业、智能制造业等成就,感受东莞高起点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新魅力,让他们了解东莞的就业创业环境、创业扶助、帮扶政策和发展机遇,让他们关心、关注和支持东莞的发展,鼓励他们到东莞交流学习。
四、推动数字化人才交流平台建设。人才交流是莞港澳青少年交流的重要活动,运用数字打造莞港澳青少年在线即时参加、即时沟通、即时展示、即时分享的人才交流高地,设置人才需求与趋势、人才动态在线职位、人才意向流动、人才创业论坛、人才培养培训、知识产权培训与咨询、前沿产业研发成果及转化等数据资源,为港澳各类人才精英来莞就业创业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交流对接和优质服务,让莞港澳人才要素流动更加便利。
五、拓展“数字交流”平台应用范围和力度。依托一体化在线数字交流平台,优化升级“莞港澳青少年交流一网通”核心指标和平台功能,开办“莞港澳青少年交流”微信公众号,加强交流数据共享应用,积极创新开发支撑交流合作的数字化移动化产品、手机移动端类APP,探索“云上交流、网上交流、掌上交流”,促进莞港澳青少年更广泛、更便捷、更高效的交流互动。
市台港澳事务局
尊敬的钟伟基委员: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莞港澳青少年交流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加强莞港澳青少年交流的建议》提案(第20220307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局领导亲自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梳理研究。现就您提出的建议答复如下:
一、推动数字化文化平台建设,开启智慧交流新模式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数字化文化交流平台建设,创新宣传方式方法,通过在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南方+客户端)等平台,运用“线上+线下”交流模式,多渠道宣传东莞特色的文创园区、农旅休闲园、地道美食和文旅资源;积极推动博物馆、文化场馆的数字平台建设,满足观众多元文化需求,让东莞与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的覆盖面更广、参与度更高。
(一)利用科技赋能智慧博物馆建设。依托官方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及官方网站等数字平台,推进“云上”博物馆建设,通过推进线上云讲解,线上云活动,推出数字云展厅,满足观众多元文化需求。编制完成《鸦片战争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规划》,可提供智慧导赏、云端博物馆等功能;同时正在进行红色基因库试点项目的建设,推动红色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挖掘、创新的服务体系建设。可园博物馆挖掘可园文化内涵,发挥东莞传统文化特色,打造特色的“可园微课堂”,已在可园及各大媒体的微信公众号推送播放,得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借助数字交流平台讲好东莞故事。打造“青春你我荟莞邑”莞台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云平台,上传莞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有关信息,增设互动留言区,建立活动微信群、网络平台直播等;搭建“美在东莞”数据库,形成248个参观点、80条参访路线、56项专家课程、上千名人员数据库。全方位深入挖掘东莞特色,唱响东莞文化品牌,将东莞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名人精神等以信息化、数字化技术交流平台全面、立体、生动地展示,加深莞港澳青少年对东莞的了解,充分感受东莞浑厚的岭南文化底蕴,增进莞港澳青少年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莞港澳青少年的向心力、凝聚力。
(三)完善网络体系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完善线上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东莞台港澳之窗”微信号、南方+客户端“东莞台港澳”频道、“文化莞家”微信号、抖音号、视频号等平台同步发力,进一步提升莞港澳青少年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二、推动数字化经贸平台建设,增强就业创业吸引力
依托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和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先行区建设,整合大科学装置和重大创新平台、科技计划项目、创新创业综合体,为港澳青年来莞就业创业搭建平台,增强东莞对港澳青年的吸引力,为港澳青年来莞就业创业提供广阔舞台和有力支撑。
(一)高标准谋划港澳青创基地建设规划。出台《东莞市关于推动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按照“少而精”的原则,强化松山湖基地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效应,引领滨海湾新区(青创城)、南城CBD(香港国际服务中心)、虎门(TOD)、常平(香港城)分别打造为高质量基地,形成我市“1+N”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格局,并明确了松山湖等9个镇街(园区)作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先行区,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先行区错位发展、办出特色、办出亮点,依托各自的产业优势创建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载体。我市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已于去年获评为首批省级“粤港澳大湾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统筹松山湖国际机器人基地、光大WE谷、林润智谷、粤港文化创业服务中心等8个站点单位,目前已累计引进96个具有港澳籍或港澳高校教育背景的人才项目在园区落地发展,带动111名港澳籍人才就业,港澳项目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滨海湾新区等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逐步推进,目前已引入港澳项目30个,带动39名港澳籍人员就业。此外,虎门TOD、东莞国际商务区香港中心(南城)在建中,常平“香港城”已完成工程立项。
(二)推动大科学装置与重大创新平台合作。支持散裂中子源、松山湖实验室等与港澳地区高校合作,共建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组建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等,推动港澳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交流,吸引院士专家及港澳青年科研人才来莞交流合作。
(三)依托科技计划项目支持莞港澳科研联合攻关。我市纳入粤澳科技创新联合资助计划地市联动项目试点获省科技厅支持,2021年发动组织我市企业与澳门高校院所对接,成功推荐5个莞澳合作项目申报,预计获省科技厅和澳门科技基金联合立项支持3项。支持我市高校科研机构与港澳科研单位合作申报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粤莞联合基金,其中粤港澳科研团队项目近2年获立项5项,获资助经费达1100万元。
三、推动数字化人才平台建设,强化政策服务便捷性
以港澳青年就业创业为抓手,形成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成效突出的港澳青年人才服务体系,为港澳青年在莞就业创业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吸引更多港澳青年来莞追梦、圆梦。
(一)强化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将港澳青年就业创业纳入我市3.0版“促进就业九条”,开展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生活补助工作,积极引导港澳青年申领就业创业补贴,鼓励港澳青年免费享受专业化、多层次的创业培训等,让符合条件的在莞就业创业港澳青年可以同等享受我市各项就业创业政策。出台《东莞市扶持科技人才创业实施管理办法(试行)》《东莞市关于建设创新创业综合体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工作方案》等,支持有条件的镇街(园区)建设创新创业综合体,支持港澳青年人才携科研成果来莞创业;落实大湾区境外高端人才认定及个税补贴政策,实施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支持包括港澳高校在内的在读研究生来莞开展联合培养等,吸引更多港澳青年来莞就业创业、学习和生活。
(二)优化港澳人才来莞交流环境。开展多种形式人才交流活动,如粤港澳大湾区港澳青年实习计划、粤港澳院士峰会暨松山湖科学会议、香港理工大学开展(线上)交流对接会、莞台港澳青年故事会、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推动莞港澳青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融合。
(三)深化数字人才交流平台建设。我市打造“技能莞家”线上学习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向企业、学校和个人免费开展大规模多层次线上职业技能培训,涵盖3002门课程,涉及工业机器人、机械工程、智能家居、汽车维修、粤菜师傅等众多领域,鼓励莞港澳青少年在线学习,促进产业用工需求和职业技能培训有效衔接。
四、拓展数字平台应用范围,提升青少年交流成效
突破因疫情导致的局限,加大宣传提升影响力,积极创新莞港澳青少年交流模式,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莞台港澳青少年机器人线上邀请赛、“此刻·更爱香港”“潮流东莞·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主题音乐会、“颂中华 共圆梦”莞台港澳青少年文艺联欢会等活动,其中主题音乐会在“知东莞”“莞视频”等平台直播流量超过31万人次,文艺联欢会在“南方+”平台直播流量近5万人次,以交流活动为载体,通过线上直播、在线留言、线下互动等形式,拓展数字化平台应用范围,助力多领域、深层次合作,稳步提升莞港澳青少年交流成效。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进一步完善“青春你我荟莞邑”莞台港澳青少年交流云平台、“美在东莞”数据库、“云上”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数字化平台建设,推动莞港澳青少年文化、经贸、人才等方面的交流资源上浮“云端”。
二是进一步优化各项港澳青年来莞就业创业政策,整合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资源,通过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等途径,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继续落实开展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生活补助和各项补贴申领、加强与港澳科创资源对接、强化与港澳有关机构合作等工作,为吸引港澳青年各行业人才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
三是进一步提升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质量,量身打造更多趣味、更易接受、更加丰富的线上交流比赛、线下互动体验,加强莞港澳青少年的交流力度与深度,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融入湾区、逐梦东莞。
四是继续发挥“技能莞家”等线上学习平台作用,开发开放更多免费在线培训课程,打造“技能服务就在您身边”品牌,为莞港澳青少年提供全方位技能培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