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习总书记指出,双拥运动是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特有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建军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军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结下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双拥”)的鱼水深情,书写了一部恢弘双拥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在目前尚无国家级记录、展示、研究双拥历史的纪念场馆的情况下,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今天,有必要规划建设一座中国双拥博物馆,以更好地记录展示双拥工作历史功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也是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的现实需要。

  一、背景分析

  在东莞规划建设中国双拥博物馆可行性:一是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东莞地处广东中南部,西北接广州,南接深圳,东北接惠州,毗邻香港、澳门,处于穗深港经济走廊中段,是珠三角中心城市及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都市圈城市之一。二是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优势。东莞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获评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和广东历史文化名城;有港澳同胞约120万人,海外华侨约30万人,是著名的华侨之乡,曾获国家森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篮球城市等称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一,湾区文化同源但经济社会多元多态,建设双拥博物馆有利于文化认同新格局。三是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东莞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东江纵队重要的根据地,为赢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做出过重要贡献,拥有光荣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基因。四是具有雄厚的经济和人口优势。截至2020年末,东莞常住人口为1046.66万人,跻身特大城市行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50.19亿元,年平均增速超过6.5%;2022年,迈上“双万”新起点,着力打造高品质现代化都市。五是具有良好的双拥文化氛围和社会基础。2020年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九连冠。2016-2020年,接收军转干部780名、安置随军家属60名、接收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官102名,军休干部11名,为1498名退役士兵办理社保接续;市政府拨款4700万元安置随军家属382名,拨款2.76亿元为2180名退役士兵发放自主就业一次性经济补助,举办退役军人全员适应性培训暨专场招聘会;全市各级投入拥军资金4亿多元,支持驻莞部队建设项目350多个;连续8年开展“双百拥军行”活动,连续10年开展“万里拥军行”慰问活动,还拥有中国唯一一个镇级中国双拥艺术团,在樟木头镇建有“将军馆”。

建    议:
  1. 把握导向,明晰建馆的功能定位。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的指示精神,将中国双拥博物馆打造成为永久性、综合性的党史、双拥史研究和宣传教育基地;面向国际社会系统权威、庄严宣传展示党领导下的军民团结丰功伟绩的重要平台;集教育宣传、研究交流、红色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
  2.  突出特色,丰富馆藏资源建设。做好馆藏规划与设计,确定馆藏发展的目标,并体现于馆藏体系及结构中;在全球范围内征集与双拥有关的历史文物,加以甄别分类和应用,打造精品展陈,做到馆藏系统全面、厚重丰富;在展现形式上注重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时间与空间、呈现与再现、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生动传播双拥红色文化;在场馆设计上广泛征集设计方案,突出岭南文化建筑风格和红色文化因素。
  3. 科学选址,合理分步推进场馆建设。综合考虑交通、影响力和环境等因素,建议选址在东莞松山湖片区,松山湖交通便利,临近深圳、香港,环境优美,高科技企业众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往来频繁,有利于扩大博物馆的教育宣传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建议由国家、省、市按照一定的比例出资,支持中国双拥博物馆的建设;东莞需抢抓机遇,提前规划建设中国双拥博物馆,分步推进,以求2027年建成使用,以此庆祝建军百年华诞。

提案者: 民盟市委会,文化文史和民族宗教委员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