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儿童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全社会都必须重视儿童伤害的防范,建议建立东莞市儿童意外伤害救治及监测体系。

  一、政策支持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等文件精神,应加强儿童伤害预防和干预,减少儿童交通伤害、溺水等事故发生。提高对儿童遭受意外和暴力伤害的紧急救援、医疗救治、康复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国家和地方儿童遭受意外和暴力伤害监测体系。

  二、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我市儿童健康事业稳步发展,取得很大进步。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大幅改善,出生缺陷防治成效明显,出生缺陷导致的儿童死亡明显下降。儿童保健水平大幅提升,有效控制儿童重点传染病,儿童免疫规划成效明显,新生儿救治水平不断提升,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新生儿复苏等适宜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从全国范围来看,意外伤害是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因素。来自全国死亡监测网的资料显示:意外伤害是我国0至14岁儿童的第一死亡原因,占小儿总死亡数的26.1%。东莞市每年因意外伤害导致的死亡、损伤的案例不在少数,但是,救治不及时、不规范的情况仍有发生,市内尚未建立完善的儿童意外伤害防控管理体系,部分意外伤害儿童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留下巨大遗憾。全市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情况缺乏每年具体数据分析,不利于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精准防控。

  广州市、深圳市在这方面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广州市儿童医院成为我国中南地区儿童意外伤害监测哨点,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建    议:
  1、全面贯彻儿童优先原则。建立和完善促进儿童优先发展的制度体系,提高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对儿童权利的认识。在制定政策、编制规划、部署工作时优先考虑儿童利益和需求。

  2、创建儿童安全环境。树立儿童伤害可防可控意识,通过医疗机构、学校、幼儿园、社区等多部门、多渠道开展儿童安全教育,提升全体市民的健康意识。加强执法、使用安全产品等策略,创建有利于儿童成长的家庭、学校、社区安全环境。开展安全自护教育,帮助家长及看护人掌握安全知识技能,培养儿童安全行为习惯。落实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等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开展儿童防伤害、防暴力、避灾险、会自救等教育活动。

  3、建立健全全市儿童意外伤害救治体系。加强公立医院儿童意外伤害院前急救设施设备配备,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的有效衔接,加大对东莞市儿童危重症救治中心的支持力度;建立起覆盖全市、较完善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建立全市儿童急救绿色通道;支持市儿童医院牵头,通过各种培训、医疗实践,提升全市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公立医院儿童康复能力建设,提高康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4、建立哨点监测、网络报告信息系统。通过医疗机构、教育部门及社区等多渠道收集儿童伤害数据,促进数据规范化。建立多部门、多专业参与的数据共享、分析、评估和利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东莞市儿科质量控制中心作用,对数据进行评估,并形成年度分析报告。

  

提案者: 宋秀婵

市妇联

宋秀婵:
东莞市政协第十四届一次会议第20220293号提案《关于建立全市儿童意外伤害救治及监测体系的建议》收悉。根据我会职能,现提出以下分办意见:
一、织密维权网络,一站式贴心服务儿童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少年儿童的安全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东莞市妇联充分发挥12338妇女维权服务热线作用,依托维权站、白玉兰家庭服务中心、白玉兰家调委、舒心驿站等阵地,构建“一委两站一中心”全方位、多角度的维权服务网络,加强儿童伤害预防和干预,努力为广大家庭群众提供优质、满意的暖心服务。2022年以来,12338热线及维权站信访总计537宗;全市妇联白玉兰家庭服务中心开展家庭安全、妇儿健康知识、亲子沙龙等教育讲座70场,外展宣传安全法治活动35次,累计服务广大儿童及家庭50多万人次;全市“舒心驿站”心理咨询室为社区群众提供贴心服务887次,开展知识讲座、团体辅导、拓展宣传186次,保障儿童基本权利,助力儿童身心发展。
二、创建安全环境,加强儿童安全意识宣传
创新白玉兰家庭服务方式,联合东莞市图书馆面向全市开展白玉兰家庭公益课堂,以线下课堂讲座加线上同步直播的方式进行,涵盖儿童安全教育、自我防护能力、青少年问题、幸福家庭等内容。组建了由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女性网格管理员等3000多名队员组成的“法治进万家”巾帼普法宣传志愿服务队,开展普法宣传讲座、律师值班30场,通过入户走访向广大家庭群众派发普法宣传资料3万余份,共服务家庭19515人次。联合市公安局、市教育局等部门在凤岗镇开展儿童安全暨法治教育进家庭活动,为亲子家庭成员宣讲未成年人保护法治课,宣传防校园欺凌及禁毒等知识,提升家长和少年儿童法治和安全防护意识。
三、强化排查摸底,做实困境儿童救助帮扶
扎实开展省妇联“关爱女童 护苗成长”三年行动工作,指导镇街妇联按要求落实对“两类女童”等易受侵害的未成年人帮扶,组织一对一帮扶联系人定期探访慰问,了解其生活状况及困难需求,及时提供关爱服务。深入实施“白玉兰”困难妇女儿童健康救助、“佑未来,护成长”儿童特定疾病救助和困难大学生培优项目,已对80名妇女儿童进行救助,帮助20名困难大学生继续学业,帮扶资金达83.5万元。实施“玉兰关爱”守护留守童心回家项目,“玉兰相伴”东莞市困难大学生赋能计划,“玉兰相伴”困难家庭生计发展计划等“党群公益汇”项目,增强困难儿童及困难大学生的自信心与社会活力,为困境家庭提供救助,帮助困难群体点燃新希望,三个项目共计服务困难人群1089人,链接资金及物资合计206780元。

保护少年儿童安全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接下来,市妇联将与各部门加强协作配合,筑牢保护儿童安全网,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防范教育,将法律纪律、安全防控、自护自救技能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保障儿童健康的安全网织得更密更牢,保障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环境更加净化。


东莞市卫生健康局
宋秀婵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全市儿童意外伤害救治及监测体系的建议》(政协提案第20220293号)收悉,该提案具有建设性,可操作性强,我局对此高度重视,现答复如下:
  一、完善儿童健康发展政策
  我局高度重视儿童健康发展,将儿童相关健康保障纳入东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支持市妇幼保健院和市儿童医院建设高水平专科医院;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探索建立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保障儿童等特殊人群用药;加强0-6岁儿童生长发育监测、眼保健和视力检查、牙齿、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等健康管理;健全残疾儿童首诊报告制度,推动开展“与星同行自闭症儿童家长康复计划”(CST项目);加强伤害预防和干预,实施儿童伤害预防和综合干预行动计划,加强儿童玩具和日常用品安全标准落实情况监管,减少18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开展学生意外伤害事故预防和处置、社会实践、防溺水等方面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和进一步完善重点场所和防护设施建设,预防和减少意外伤害。完善伤害综合监测评估体系,健全不同人群、年龄阶段重点伤害干预技术指南和标准。
  二、开展儿童安全健康教育
  我局关注儿童安全健康教育,通过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宣传儿童常见病、多发病预防和诊治,儿童意外伤害的识别,新生儿、儿童心肺复苏和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方法和应用等。2015年市儿童医院申报东莞市重大科普项目《关爱儿童 防范意外伤害系列科普活动》,连续多年分别于东莞市科学博物馆、石龙镇博物馆和我市相关小学等单位、场所开展儿童意外伤害的科普教育,以防范儿童意外伤害案例、图片专题展、科普讲座等方式为广大市民提供关于儿童意外伤害的科普知识;各公立医院定期到校园、小区等场所开展儿童意外伤害防范和应急救治宣传教育和义诊,现场向家长、教师等讲解儿童意外伤害防范的重要性和指导紧急处置措施,帮助家长及看护人掌握安全知识技能,指导其培养儿童安全行为习惯。通过线上宣传教育、线下现场科普等方式,在全市范围内营造防范儿童意外伤害、开展儿童安全健康教育的浓厚氛围。
  三、健全儿童救治体系
  (一)构建儿童应急救治网络,保障儿童意外伤害救治。以市儿童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为牵头单位,通过市儿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对全市儿科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危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和儿童危重症救治中心,以全市各医疗机构儿科为救治点,构建全市儿童应急救治网络。通过为全市公立医院购置救护车并配置相关院前急救设施设备,完善信息设施,加强医院院前急救能力。依托市医疗救护车120指挥中心精准调度,儿童危重症救治中心指导全市各医疗单位儿科对危重症儿童的救治、转运和组织多学科专家会诊,培养建设儿童ECMO移动团队,建立院前院内一体化绿色通道,做到“上车即入院”,精简院内衔接环节,实现“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复苏—损伤控制手术—重症治疗”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模式,确保急危重症儿童在黄金救治1小时内得到有效救治 。
  (二)成立儿科救治省市镇三级专家库,做好儿童意外伤害分类救治。成立儿科医疗救治省、市、镇三级紧急医疗救治专家库,其中省级专家由省级医疗机构儿科专家组成;市级专家由我市三级医院儿科多学科专家组成;镇街专家由辖区内二级及以上医院副高以上职称儿科专家组成。专家库涵盖儿科急诊、儿童重症医学科、小儿内科、小儿外科、小儿神经外科、小儿骨科、新生儿科等儿科多学科专家,可对烧伤、溺水、中毒和创伤等儿童意外伤害事件进行分类指导救治。各级专家实行备勤制度,应伤员伤情赶赴现场进行会诊和指导,涉及危急重症的,市、镇两级医疗专家库成员及时参与制定救治方案,必要时邀请省级专家指导,切实提高救治率,降低死亡率。
  (三)加强培训演练,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救治水平。通过市儿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对全市儿科资源进行整合,市儿科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市儿科医学会定期组织全市各医院儿科专业人员开展全市儿科应急医疗救治培训及演练,不断提高我市儿科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定期开展市卫健、公安、消防、交通、应急管理等多部门联合演练,模拟各种突发事件,加强各部门联动配合,不断完善应急处置制度,提升突发事件处置的科学性、协调性和高效性,维护社会稳定。市儿童医院中心制定“人才100”计划,免费接收全市100名儿科医生进修,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全市儿科医疗服务水平。市儿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做好我市儿科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设,促进儿科医学医疗质量规范化、标准化管理。通过培训、质量控制和专家指导,切实加强我市各级医院儿童康复能力建设,提高康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四、建立儿童伤害分析评估机制
  我局依托市儿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整合全市儿科资源,建立儿童伤害分析评估机制。市儿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以实地调研、病例分析、数据分析等方式收集各级医疗机构关于儿童伤害的救治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估,形成分析报告,提出改进意见。根据儿童伤害分析评估意见,进一步完善我市儿科质量管理标准、操作规范和各级儿科质量考核方案,针对性设计儿科质量控制计划,组织各级医疗机构儿科实施质量考核和评估,并对各级医疗机构儿科进行业务指导,不断加强我市儿科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建设,推进儿科质控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切实强化我市儿童伤害医疗救治质量控制,健全我市儿童伤害防范和救治机制,不断提高我市儿童伤害救治能力。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支持市儿童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为完善我市儿童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儿童医疗保健服务能力,加强儿童意外伤害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儿童健康水平,我局支持市儿童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
  (二)不断完善儿童应急救治体系。加强我市危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和儿童危重症救治中心的建设,织密儿童应急救治网络,引进儿科专科人才,增强儿科专科建设,提高全市儿科医疗救治能力,加强对儿童意外伤害应急救治的管理,完善救治流程,缩短救治时间,提升救治效率。
  (三)加强儿科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市儿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加强对全市各医疗机构儿科的医疗质量控制,制定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质控规范,提升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同质化水平,保障医疗安全,提高我市儿科医疗服务质量。

教育局

宋秀婵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全市儿童意外伤害救治及监测体系的建议》收悉,非常感激您对东莞教育事业的关注和支持。现将有关建议答复如下:
  一、关于创建儿童安全环境的建议
  我们加强学生安全宣传教育,提升学生安全意识。一是做好常规安全宣传教育。加大力度普及安全知识,组织开展开学初学生安全教育第一课活动,坚持做好“安全教育日”、“周末及假期前安全教育十分钟活动”“防灾减灾日”等常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着力普及恶劣天气应对、消防安全、校车及交通安全、防范溺水、食品安全、应急避险等专题知识。今年以来,联合市消防救援支队,布置了“学生寒假家庭消防作业”,组织了学生家长参与线上消防知识答题,共有53万多名学生参与知识答题活动;全市各中小学幼儿园累计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13224次,累计开展“一盔一带”劝导12244次。二是积极创建校园应急避险和安全防范疏散演练达标单位。开展应急避险和安全防范疏散演练达标单位全覆盖创建活动,2021年5月至2023年12月利用三年时间实现全市校园应急避险和安全防范疏散演练达标单位全覆盖,每年达标率不少于镇街学校总数的三分之一,进一步提升校园应急避险和安全防范疏散演练达标单位创建活动整体水平,强化师生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三是加强线上安全教育。利用广东省学校安全教育信息化平台,组织开展学生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安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对小学阶段的安全教育设置为88课时。同时,家长可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学习,将安全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携手与孩子完成安全平台上学习任务,共同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二、建立网络报告信息系统的建议
  我局严格遵守市委、市政府关于紧急信息报送的“八个必报”原则(达到报送标准的必报,性质严重的必报,重大群体性事件必报,人员身份特殊的必报,敏感时间、敏感地点的必报,凡发生人员死亡、重伤人员较多的必报,可能演变成重大事故的必报,已被或可能被媒体报道的必报)和“四个决不允许”工作要求(决不允许以个别事件情况未明拖延不报,决不允许待事件平息后才报,决不允许借口事件已平息而不报,决不允许以事件尚在调查中为由故意迟报、漏报甚至瞒报),及时、准确、全面的报送紧急信息。建立了信息快速收集、报审、报送机制,减少报送审批程序,优化信息报送流程,确保信息报送时效。

办理单位: 市卫生健康局,教育局,市妇联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