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深圳是孵化培育具有高成长性企业作为活跃的地区,随着深圳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和产业的不断升级,承接深圳产业外溢成为了周边城市争抢的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包括东莞在内,河源、珠海、中山、惠州、汕尾等城市都在规划承接深圳产业外溢的合作区。随着前海、横琴深度合作区建设方案出台,深圳政策红利优势日益明显,推动与深圳产业协同发展,既是承接深圳的产业外溢,也是东莞对接前海、横琴“两个合作区”政策红利的重要路径。东莞作为与深圳在地缘优势上最为突出的城市,承接深圳产业外溢对东莞产业升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东莞不少企业是深圳增资扩产迁移到东莞的企业,这些企业成长壮大之后,有相当一部分又会因为深圳的创新优势而将研发机构等布局回深圳,也就是东莞承接了深圳产业外溢之后往往又将红利反哺回深圳,东莞无疑是承接深圳产业外溢第一梯队重点城市。

  但目前两地产业协同合作处于相对粗放状态,比较缺乏顶层设计,高规格的行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双方缺乏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的共识尚不深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东莞承接深圳产业外溢是有利于两地产业共生共赢。建议以对接“两个合作区”为契机,研究制定产业协同合作框架,从进一步深化莞深产业协同合作。

  
建    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推进顶层设计,尤其是瞄准前海合作区的政策红利,进一步完善产业协同合作主要框架,尤其是在莞深合作框架中加入“加强落户深圳的央企在深、莞两市的产业协同合作”等相关内容。深圳作为市场经济最为活跃地区之一,是央企在市场化变革中重要选择城市,比如不久前中国电子总部迁移到深圳,就是看中深圳前沿的科技创新环境和大湾区产业氛围,未来将有越来越多央企将总部或研发核心部门布局深圳,建议东莞尽快谋划工作方案,推进与深圳建立有效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承接好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共同推进产业协同合作,共享发展红利。

  二、创新合作模式。由于深圳土地资源日益紧张,深圳不少优质企业增资扩产面临着土地和产业空间资源不足,外溢是必然趋势。东莞产业基础雄厚,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基础雄厚,建议加快和深圳有关部门建立沟通机制,力争得到深圳的支持和理解,优先让东莞承接这些优质企业的增资扩产外溢,双方一起将存量做大增量做强,存量还是在深圳,增量部分和深圳分享,共同做大做强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在莞深打造完善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形成高端产业的加快聚焦。同时,建立莞深增资扩产企业需求资源合作平台,同时探索建立利益分享机制。

  三、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加紧布局产业协同合作。东莞现有产业空间也日趋紧张,现阶段东莞承接产业的门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莞深产业协同合作也将越来越走向高端化,将集中于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而低端生产环节可以以圈层方式向莞深周边城市延伸外溢。建议双方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加紧梳理产业链关键环节图谱,精准开展双方产业协同合作,提升土地等产业空间的使用效益。同时,加紧布局一批中试验证平台,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环节,为推进和深圳产业协同合作加强优势凸显。

  四、整合一批高质量产业协同发展空间。加快在临深南部九镇、滨海湾新区、松山湖科学城等重点镇区或园区整合一批高质量的成片土地和产业空间,加快土地整备,加快进一步完善“工改工”政策,激活市场活力,打造一批可承接重大项目的产业空间,为莞深产业协同发展提供支撑。

  

提案者: 卓奇文,刘川

发展和改革局
尊敬的卓奇文委员、刘川委员:
  您们提出的第20220289号提案(《关于以对接“两个合作区”为契机,进一步深化莞深产业协同合作的建议》,以下简称“《提案》”)收悉。针对《提案》提出的关于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合作模式、推进产业协同合作、整合产业合作空间等宝贵建议,我局会同各会办单位深入研究、认真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 加强顶层设计,推进产业协同合作
  2021年以来,东莞贯彻落实省“1+1+9”工作部署和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围绕全省“双十”产业集群布局,出台《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实施方案》,在全市范围内统筹约60平方公里连片空间,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借助前海合作区与滨海湾新区的临空向海区位优势,深莞两市谋划滨海湾新区与前海合作区共同培育新型产业集群,拟合作发展海洋经济、数字经济、临空经济、会展经济等新型经济业态,共同打造全球新经济发展的策源地和珠江东岸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并将相关产业发展方向纳入《深圳东莞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争取年内出台,下来将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充分发挥重大产业、重大项目支撑带动作用。深度参考“黄金内湾”建设,支持滨海湾新区谋划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现代服务业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与前海合作区形成产业联动发展态势。加快谋划滨海湾数字经济产业基地、国际生命健康产业基地、大湾区大学科技园建设。
  二、 创新合作模式,建立重大合作平台
  主要通过举办活动、商协会拜访交流、渠道及企业对接等形式,加强与深圳优质企业的对接。2021年,我市先后在深圳举办了“深融合 同促进”为主体的重点招商园区(低成本空间)招商推介会等4场活动,并通过深圳商协会等优质渠道,开展深圳企业走访工作,共走访对接超60家深圳优秀企业,了解企业在莞投资意向情况。同时与深圳市智能制造产业促进会等多家深圳优秀商协会互动交流,初步建立日常互访机制。下来,将以产业发展“五大工程”为统揽,加快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业高新地。利用好招商图谱,挖掘深圳优质龙头企业,加快进行精准招商走访活动,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加强与深圳优质企业的对接并了解企业来莞投资意向情况,搭建企业需求交流平台。
  三、 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强产业协同
  一是编制产业链图谱。围绕四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智能移动终端及可穿戴设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数字经济、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机器视觉、智能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新材料、锂电池等产业,编制重点产业链招商全景图谱2.0版,建立533家“链主”、细分龙头企业招商目录。二是强化产业协同发展。“广深佛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目前,四地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集群议事协调机制,协作化水平逐步提高。
  下来,聚焦重点,推出招商地块。针对当前“4+2”近期重点实施片区,结合功能定位和空间规划,进一步识别和锁定目标地块,选取揭榜意向地块,编制招商地图和产业规划,推出全球招商。结合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工作,重点推动声学产业、集成电路产业等打造1-2个中试验证平台。
  四、 整合发展空间,为莞深产业协同提供广阔平台
  一是加强拓空间力度。进一步统筹南部各镇土地收储和“工改工”力度,2022年下达南部片区土地收储任务以及“工改工”任务3300亩。实施“头雁计划”,在南部各镇布局长安镇新民茅洲河产城融合单元、塘厦镇石潭埔科技产业新城单元等共7个项目,着力推动低效城乡建设用地成片再开发,率先打造一批产城融合示范片区。二是加强重点平台土地整备。根据《滨海湾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滨海湾土地整备工作以承载重大项目为抓手,坚持连片开发原则,至今,交椅湾板块已完成数字经济产业基地土地整备工作。威远岛板块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一期私宅签约率已达100%,数字经济、生命健康产业基地启动区土地整备加快推进。沙角板块土地整备以城市更新形式进行,计划2022年完成249亩滨海湾青创城土地单一主体挂牌招商。下来,我市将进一步搭建完备的拓空间政策体系,完善产业单元土地整备、标准化产业片区征拆补偿指引、土地整备指引有关政策配套措施。进一步拓展产业空间,推进土地空间连片拓展工程,推进10个连片标准化产业片区的土地整备,总面积超1.6万亩,推进连片更新“头雁计划”,首批项目总面积超2万亩。

办理单位: 发展和改革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工信局,松山湖管委会,滨海湾新区,科技局,市投资促进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