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东莞栽培荔枝历史悠久,是全国著名的荔枝之乡。2020年6月省委书记李希到东莞调研荔枝产业时提出要打好产业、市场、科技、文化“四张牌”,在推动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上为全省率先破题、先行示范,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富民兴农。我市高度重视,印发了《东莞市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确立了“一年有变化,三年大提升,五年新跨越”的发展思路,着力在全省打造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东莞样板”。2020-2021年我市荔枝连续两年实现丰产增收,其中2021年全市荔枝种植面积15.6万亩,产量2.4万吨,同比增长38%;产值3.65亿元,增长66%。

  虽然在推动荔枝转型升级方面取得良好开局,但距离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仍存在一些短板亟待解决,主要包括:一是在产业发展上,用地政策难以落实。我市大部分荔枝现状种植在林地、永久基本农田(耕地)范围,受林业、自然资源等部门用地政策限制,导致一些荔枝园无法正常开展矮化改造、品种改良等措施,以及配套管理用房、田头冷库、机耕路等设施,影响果农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二是在市场流通上,销售渠道开拓不足。莞荔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除了糯米糍、桂味等广为人知的品种,近年新培育冰荔、观音绿等特色品种,但产品以国内销售为主,出口不足1%。同时,近年我市荔枝通过线上销售比例不断增加,但物流费用制约是我市荔枝电商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据统计,省内物流成本占销售总成本的2-3成,省外则占4成以上。三是在科技提升上,科研投入相对不足。近年来,在荔枝科技立项的课题偏少,尤其是在开展早晚熟品种选育、保鲜技术等投入不足,制约科技水平提高。四是在文化挖掘上,缺乏系统整理收集。我市种植荔枝历史悠久,有着上千年记载,但荔枝文化元素融入公共文化体系不足,缺乏荔枝文化集中展示场所(荔枝文化博物馆)、古树保护力度还不够等。

  实现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市有关部门协同联动,在“产业、市场、科技、文化”方面形成工作合力,才能高质高效促进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建议如下:

  
建    议:
  一是要保障产业发展用地需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对在林地上荔枝园开展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予以支持,简化相关审批手续,允许开展品种改良、矮化改造,保障果农合理权益。落实设施农用地政策,允许在荔枝园建设管理用房、分拣包装、保鲜储存以及机耕路等设施,改善生产条件水平。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对符合相关规定的,应合理安排用地规模,以满足荔枝生产经营项目对生产设施、附属设施和休闲设施的用地需要,拓展产业链条,促进果农增收。

  二是要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加强宣传推介,打好国内、国际市场“两张牌”,创建出口备案基地,不断提升东莞荔枝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当前电商销售占我市荔枝销售比重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建议市有关部门牵头,与顺丰、京东等快递企业协调,统筹整合镇街荔枝电商快递量,这样既能降低荔枝物流费用,又能增加物流企业快递量,达到“双赢”。

  三是要加强荔枝科研投入。积极构建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拓宽市科技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强化科研人才与团队建设。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组织开展荔枝科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支持申报国家、省、市现代农业领域科技项目,力争在选育早晚熟品种、产后保鲜、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四是要深入挖掘荔枝文化。加强荔枝文化博物馆等文化阵地建设,整理收集相关古文献记载,积极对外宣传和推介莞荔文化。做好荔枝古树保护工作,对有代表性的植株实行挂牌保护。围绕荔枝主题元素,在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组织举办荔枝文化展、书画展、摄影展,增强文化元素对荔枝产业的带动作用。

  

提案者: 林映鹏,赵玮辛,李胜銮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