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建设“两个合作区”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内地与港澳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市委十四届十四次全会均要求全力对接支持服务“两个合作区”建设。东莞滨海湾新区(以下简称新区)是粤港澳特色合作平台,与前海空间连片。推动新区与前海一体联动发展,既是落实党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也是加快推进大湾区建设、提升粤港合作水平的客观需求,更可为全市对接“两个合作区”建设探索有效路径。两地一体联动发展的意义和基础:
  一是有利于发挥深莞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优势,联合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党中央提出,要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市委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明确要求新区打造制度型开放高地。推动新区与前海一体联动发展,可以借深圳、香港的“大船”出海,以开放倒逼改革,主动适应全球产业链重塑和国际经贸规则重构新趋势,实行“产业+区域+制度”开放模式集成创新,为打造制度型开放高地作出先行探索。
  二是有利于发挥深莞对港合作基础坚实优势,联合打造粤港合作升级版。国家将深圳前海定位为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东莞与香港合作开发滨海湾,两地在推动内地与香港融合发展使命相同,合作基础扎实。目前,港资占前海实际利用外资的92.4%,港资占东莞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57%,新区也正推进多个莞港深度合作载体建设。香港虽然在金融、专业服务业、科技创新尤其高校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优势突出,规则机制与国际深度对接,但也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空间与产业化应用不足的问题,需要大湾区制造体系支撑;深莞制造业发达、土地空间载体充裕,但制造业关键技术和基础研究能力仍亟需加强。因此,新区与前海联动发展,可以发挥港深莞各自优势,加快三地规则衔接、产业互补,进一步推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三是有利于发挥莞深经济一体化优势,联合打造莞深融合发展新格局。当前,我市已布局重大平台、南部九镇、全域对接的“点线面”与深圳合作格局。其中,东部塘厦、凤岗、清溪、樟木头等镇,突出打造先进制造合作轴,强化与龙岗区、龙华区对接,着力建设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魅力城镇。中部松山湖携手大岭山、大朗、黄江等镇,突出打造科技创新合作轴,强化与深圳光明科学城联动,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西部新区携手虎门、长安,重点突出打造现代服务业合作轴,聚焦两业融合发展,强化与深圳前海、大空港联动发展,建设面向全球的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地。

建    议:
     两地一体联动发展的具体建议:充分利用前海“扩区”和“改革开放”的重大契机,推动新区与前海一体联动发展,旨在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协同发展为主导,以互利共建共享为目标,强化改革、产业、市场、民生等联动。
       一是在改革联动方面,将新区打造成为复制推广深圳改革成果集成地,与前海共同打造政策高地。
       二是在产业联动方面,落实《深圳都市圈规划》提出的共建大空港—滨海湾新区新经济组团,聚焦合作发展海洋经济、数字经济、临空经济、现代金融等新型经济业态。推动香港、前海现代服务业优质资源向新区辐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珠江东岸现代服务业集聚带。
       三是在市场联动方面,支持新区建设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自贸试验新片区,争取将前海自贸区相关政策先行延伸至新区。
       四是在民生联动方面,交通先行,率先推动深圳轨道20号线连接东莞轨道2号线,新区东湾大道对接深圳交椅湾大道,滨海湾大道对接深圳新沙路等路网对接,实现交通道路同城化。
       五是在沟通对接方面,支持深圳市与东莞市、前海与新区,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为双方新一轮全面合作提供基础支撑。

提案者: 叶庆祥

发展和改革局

叶庆祥委员:
  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20220284号《关于推动东莞滨海湾新区与深圳前海一体联动发展的建议》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滨海湾新区与深圳前海合作发展的关心与支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滨海湾新区开发建设,充分利用滨海湾新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毗邻港澳、连接穗深的优势,把滨海湾新区作为我市对接“双区”、两个合作区建设的重大平台,举全市之力高起点规划建设滨海湾新区。针对您提出的宝贵建议,结合相关单位的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聚焦改革联动,积极谋划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
  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依托滨海湾新区作为大湾区特色合作平台,深度参与“黄金内湾”建设,将滨海湾新区打造成为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地,全方位融入“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一是深入推进一体化试点谋划,积极推进滨海湾新区与深圳前海、中山翠亨新区协同发展。深度参与省谋划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在协调机制,保障机制、功能布局、规划编制、开发公司、政策支持等方面认真思考谋划,积极向上反映我市政策建议和发展诉求。二是夯实两市对接合作工作机制。深莞发展改革部门主动牵头,组织相关单位修订完善新一轮深莞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体制机制、对外开放、产业联动等方面精准发力,提升滨海湾新区和前海合作区合作层面,形成一批共建合作项目。下来,根据上级部门工作部署,紧紧抓住滨海湾成为广东自贸区联动发展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重大机遇,以滨海湾新区为核心,突出港澳合作主题,加快打造RCEP大宗贸易集散中心、科创型上市企业集聚区、数字经济开放示范区,全力打造“黄金内湾”新支点,充分彰显滨海湾新区的国家战略担当。
  二、坚持创新引领,打造滨海湾新区与前海合作区新经济组团
  贯彻落实省的“1+1+9”工作部署和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充分发挥向海临空的区位优势,主动谋划与深圳前海共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发展海洋经济、数字经济、临空经济、会展经济等新型经济业态,打造全球新经济发展的策源地和珠江东岸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下来,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充分发挥重大产业、重大项目支撑带动作用,支持滨海湾新区谋划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现代服务业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与前海合作区形成产业联动发展态势。加快谋划滨海湾数字经济产业基地、国际生命健康产业基地、大湾区大学科技园建设,全力争取纳入省级重点项目。
  三、织密“硬联通”网络,打造湾区重要交通枢纽
  坚持交通先行,下好“先手棋”,多层次推进快速交通网络建设,将滨海湾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重要交通枢纽。在公路交通方面,交椅湾板块搭建“五纵两横”城市道路骨架,滨海湾大桥于今年6月正式通车,积极推动海堤路对接深圳滨河大道、东湾大道对接深圳新沙路、滨海湾大道对接深圳交椅湾大道等道路衔接,畅通内部“微循环”,架起连接“大动脉”。在轨道交通方面,按照《东莞滨海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积极推动滨海湾站谋划接入深茂铁路、中南虎城际、广深第二高铁、广州地铁22号线。重点协调深圳将东莞2号线与深圳20号线对接纳入深圳市第五期建设规划,在对接项目、出资原则、建设运营模式等方面协商达成共识。下来,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对接,共同探索完善跨市城市轨道的规划立项、建设管理、投融资模式。积极推动深茂铁路等项目建设,前瞻开展跨市道路对接的论证研究,加快形成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

办理单位: 发展和改革局,滨海湾新区,市工信局,交通局,市轨道交通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