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城市管理是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有力保障。随着厚街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群众对人居环境质量的要求在逐步提高。如何对厚街镇“脏乱差”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从而进一步提升村民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已成为我镇落实乡村振兴工作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虽然厚街镇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一定成效,但距离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距离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优质人居环境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是环境卫生状况强差人意。清扫保洁不到位,垃圾分类不完善,市民意识不够强。二是城市乱象没有得到有效制止。城市“六乱”现象较为突出,车辆乱停放情况日趋严重。三是绿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绿化管养不力、景点升级滞后等等。厚街镇距离“干净、整治、有序”的目标还任重道远,加强人居环境整治迫在眉睫。

  
建    议:
  (一)加强领导,确保整治工作的实效性
  1.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环境综合整治牵扯多个部门、多个单位、多个领域,各部门要加强合作,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合力做好整治工作。
  2.强化机制,长效管理。通过考核排名、约谈问责等方式落实各人员责任,倒逼全面提升。实行“片长制”、“路长制”、“所长制”等模式,实行网格化、精细化管理等措施,逐级压实片长、社区、村小组、环卫督导员、网格员责任。
  (二)突出重点,精准发力补齐短板。
  1.持续开展“洁净城市”、“行走厚街”专项行动。认真落实镇村两级每月10日开展的“洁净城市”活动;坚持“行走厚街”,对社区采取不打招呼、不定期暗访,直接指出问题,督促各社区立时整改。
  2.提速实施垃圾分类工作。重点抓好垃圾分类终端处理,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规范分类设施配置。以投放点为单位,建立完善投放桶点基础台账,全面督促分类管理责任人落实管理责任,确保每个示范点都具备“四分类”投放功能,各投放点按规范摆放分类收集容器。全面落实生活垃圾分类指导员定时定点站桶指导,引导市民正确分类投放,提高分类准确率。
  (三)创新手段,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1.多措并举治理“脏乱差”。一是严格执行《东莞市环境卫生整治提升“硬十条”》,大力开展全镇城市精细化管理及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翻箱倒柜式”大扫除、大清洗,清除城市管理中存在的细微“盲点”,全面落实“扫干净、摆整齐”。二是实行镇城管委检查监督、属地社区具体负责、网格员巡查监控、单元格内单位和门店落实“门前三包”的“四位一体”管理方式,严防死守,确保无缝隙管理。三是采取全面整治和专项整治相结合、日常管理和集中整治相结合、疏堵结合和严管重罚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2.整合力量缓解停车难题。一是社区增设停车位。以公共停车场为主、占道停车为辅的原则解决停车难问题。二是对商家雪糕桶和石墩等障碍物占位、流动商贩占位经营等,加大巡查频率与处罚力度。三是对于乱停乱放车辆,按照“属地管理”及“村规民约”等办法,由属地社区加强巡查、提醒、曝光、锁车等方式整合整治。
  (四)美化绿化,提升群众幸福感。
  加强公园特色建设,既有绿化也有文化内涵。各社区要加强绿化养护,及时补苗,定期修剪,积极开展“见缝插绿、见绿增彩”工程。一方面,各社区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社区绿化景观提升工作,丰富绿化带景观效果,增添彩色花卉,带动全镇各社区由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特色精品社区发展。另一方面,强化长效管理,做到管护队伍有落实,管护资金有保障,着力提升绿化管养质量和水平。

提案者: 厚街镇政协小组

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厚街镇政协小组:
  你们提出的《关于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建议》(第20220279号)提案收悉,经综合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举措及成效
  (一)建章立制,助推城市品质提升
  一是为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强化工作保障,凝聚部门合力,构建城市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紧盯薄弱环节,4月27日,经市人民政府同意,以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名义印发了《东莞市进一步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2年-2024年)》,提出以“两个初步、两个基本”为目标,计划用三年时间,探索出城人融合、共荣共生、共治共享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模式。二是创新推进城管“片长制”。围绕城管片长“有人、有机制、有考核”等三方面进行系统谋划,因地制宜将下沉人员与股室人员、分局领导与城管片长的定位、职责和工作关系、问题处置层级进行明晰,对各类城市管理问题及时巡查发现、快速有效处置、做好跟踪反馈,构建了“横到边、纵到底,条块互相结合、互为支撑”的体制机制。同时,依托城管片长抓“门前三包”责任制,以片长作为“门前三包”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改变了以往“门前三包”工作多是停留在口上,缺少具体责任人推进工作落地的现状。现在有片长的区域,“门前三包”就已经真正开始有步骤地分区域、分类别推行实施。三是以市委实施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名义出台了《东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攻坚行动方案》该方案明确了市各相关部门就牵头整治城乡环境卫生、生活污水、小微水体清漂、破旧危房、“三线”和窝棚反弹等问题,也强调了集中整治阶段要突出老村旧村、“三边三地”等痛点堵点区域积存垃圾、污水横流等问题全面整治,危旧农房断壁残垣和散乱“三线”等问题初步整治。要求各镇街对辖区老村旧村进行全面开展大排查、大清理,建立问题工作台账,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限定时间进行整改,切实将环境整治全域抓细抓实。
  (二)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
  一是持续开展“行走·品鉴东莞”专项行动,组织“村庄清洁行动”“洁净城市活动日”“河湖保洁日”等活动,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切入点,大力开展村庄清洁,清理村庄堆存垃圾、房前屋后巷道杂物、沟渠池塘溪河漂浮物,拆除危旧房、“两违”、非法违章广告招牌。据统计,2022年1-5月份,各级领导行走约13.52万次,发现并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约30.53万处。二是委托东莞电视台,每周随机对部分镇街(园区)开展暗访,定期形成暗访视频短片,设立《东莞“洁净观察”》,曝光问题黑点,宣传推广亮点;同时,组织工作人员采取暗检的方式,结合媒体曝光情况,形成“最美”“最脏乱差”区域检查结果,同时,组织 “回头看”,对“最脏乱差”区域整改情况良好的,予以摘帽脱黑;对连续两次“回头看”均未完成摘帽脱黑的,进行约谈。三是大力推进社会服务管理“智网工程”,依托智网平台、网格巡查、“智网人人拍”、创建示范网格等手段,着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据统计,2022年1-5月,全市网格管理员累计上报涉城市管理相关隐患问题36.76万宗,有效推动处置36.70万宗,处置率达99.8%;“智网人人拍”小程序累计接收市民上报上述相关问题隐患1.4万条,已第一时间推送属地部门落实处置。四是开展环境卫生治理“每月一镇”促提升行动,对2021年“洁净东莞指数测评”综合排名后10名的镇,按照一月一镇、持续跟踪、多次“回头看”等方式开展精准督促工作。另一方面,加快推动“三边三地”整治提升行动,编制《东莞市“三边三地”整治提升工作指引》,督促各镇街(园区)对辖区范围内“三边三地”进行全面排查,建立台账并落实整治提升。五是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市垃圾分类办制定印发《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方案(2022年修订版)》,开展垃圾分类第三方评估工作,通过考核评估,全面督促属地落实垃圾分类管理责任,提升垃圾分类效果。
  (三)多举并措,缓解停车难
  一是出台了《东莞市村(社区)停车规范管理指导意见》(东交〔2022〕26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按《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各镇街要履行属地管理职责,各村(社区)要强化停车主体责任。各村(社区)要立足地域实际,因村制宜、分类施策,结合属地停车管理需求、土地物业资源情况,优化提供公共停车场、立体停车场(库)、路内停车位和共享停车位等方式,多渠道增加停车供给。二是以基层自治为基础,通过将交通运输、交警、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等停车管理力量和手段覆盖到村(社区),进一步完善村(社区)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强化区域道路交通管理和联防联控,优化村(社区)停车资源供给及交通组织路线,提高村(社区)停车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三是全市交警部门切实加强机动车停车秩序管理,严查严处违法占用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等行为。截至2022年5月16日,全市累计查处机动车违法停车行为20.5万宗。
  (四)添绿增彩,美化城市家园
  一是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积极推进一系列园林绿化提升工程,如“一镇一公园、一村一景点”三年行动计划、“彩色林”建设、“爱树护绿”和“增绿补绿”专项行动、“千景绣东莞”专项行动、“口袋公园”建设等工作,通过打造一系列绿化提升工程,我市城市绿化效果明显提升,尤其村(社区)公园改造、街头小景及口袋公园等项目,将原来的闲置地、卫生死角进行升级改造,为市民提供休憩场所,改善生活环境,为城市景观“添花增彩”,大大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感,获得广大市民认可。二是全方位发掘乡村的个性和特色,因地制宜建设“四小园”4678个,开展人居环境“微”实事8407件,打造“千村碧塘”。推动串点连线,连线成片,打造美丽乡村风貌带和乡村振兴示范带,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从点上出彩向全域拓展。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常态化“扫干净、摆整齐”
  我市拟出台环卫清扫保洁作业定额和资金预算指引,提升环卫保洁经费投入,开展环卫行业信用评价工作,同时,指导镇街根据实际加大环境卫生投入、提高环卫保洁清扫作业频次,加强道路清洗作业,规范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优化设置全市现有生活垃圾收集点,提高生活垃圾收运频次,四个街道、松山湖、滨海湾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28个镇实现30%以上村(社区)达到示范标准,加强督查促分类效果提升;全面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初步形成长效化管理机制。
  (二)构建城市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
  全面推动环境卫生整治提升、街面秩序和城市“六乱”治理、停车秩序管理、建筑立面升级改造、架空线和杆箱整治、户外广告和景观照明管理、园林绿化建管等工作;大力推进“小微执法”,加力推进“牛皮癣”、乱搭乱建、共享单车乱象的综合治理;全面推开城管片长工作制,累计建设不少于300座城管工作站,布建不少于300名城管片长,盯紧“门前三包”责任制。同时,在已出台《东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攻坚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工作重点,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四十百千”品质提升工程,建立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巩固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果,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三)完善督导考核机制
  通过开展人居环境阶段检查以及发挥33个巡查组和农村人居环境督导专班作用,及时反馈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建立约谈机制,多次约谈仍整改不到位的,取消年度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评优资格;将美丽圩镇检查结果、每季度的文明创建督导检查情况,作为年度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重要依据;指导各镇街建立对村(社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村干部绩效薪酬挂钩,健全巡查、反馈、督导、曝光、约谈、考核全链条督导考核评价机制。
  (四)加强停车秩序整治
  各镇街(园区)要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村(社区)停车综合整治。各村(社区)要强化停车治理主体责任意识,主动担当作为,要将规范停车管理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鼓励制定村(社区)停车管理公约,发挥村规民约的引导性、约束性作用,提高村(居)民自治管理水平。市交通运输局将会同市公安、发展改革、农业农村等部门,继续强化交通安全法规宣传,提升市民群众法治意识,形成“停车付费、用者自付”的共识;加强交通环保宣传,提升生态文明意识,鼓励市民“低碳绿色出行”;加强舆情引导,深入宣传我市推动静态交通管理的积极探索,建立有吸引力的激励措施和机制,有力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会、共同努力的正能量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们对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办理单位: 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交通局,市委政法委,市农业农村局,交警支队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