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目前,我市常住少数民族人口约95万,55个少数民族成份基本齐全,少数民族户籍人口有3.69万,最多的少数民族分别是壮族、苗族、土家族。少数民族人数过万的镇街共有17个,最多的是塘厦达4万多人。少数民族输入我市最多的地区是广西、贵州、湖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需求较为突出的是穆斯林群众。
随着少数民族人口不断流入我市,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一、给城市管理带来一些困难。由于少数民族在语言、文化、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风俗习惯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法律和城市管理制度等不够了解,由此产生了一些矛盾和冲突,给城市管理带来一些困难。另外,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就业、劳保、计划生育、子女入学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难度大。从流出地看,对外出务工、经商的少数民族,基本上是持放任自流的态度,既不掌握他们的行踪,也不了解他们的去向;既不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政策法规教育,也不对他们进行有关技术培训和就业指导,结果是盲目流动,无法监管。从流入地看,面对当前城市民族工作任务越来越重、民族关系越来越复杂的情况,相关工作部门压力越来越大;由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从事的工作主要是体力劳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工作短期性、居住不固定性和流动随意性,加上部分人员自觉接受管理的意识不强,政府相关部门在人口动态管理等方面难以掌握确切实情,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有些少数民族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存在酗酒闹事、盗窃、吸毒、打群架等现象,增加了社会治安管理的难度。在行政服务管理如少数民族身份认定、子女入学等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都将对民族关系造成影响。
进入新时代,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推进城市民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切实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体建议如下:
一、民族宗教工作部门力量要下沉到基层
各级民族宗教工作部门要下沉到基层社区指导工作,社区工作人员也要下沉到辖区单位、楼幢、居民住户家中,摸清情况,了解诉求和需求,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二、提高服务水平,打造幸福城市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服务和管理并重,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解决子女上学、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经营场所、房屋租赁和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少数民族人口流出地要有序开展劳务输出,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开展定向培训、订单式培训,提高群众就业能力;流入地要完善服务管理体系,确保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进得来、留得住、融得进、过得好”。
三、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的沟通协作机制
城市民族工作是一个整体,涉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涉及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需要各个城市结合实际,构建好城市民族工作的体制机制和平台。建立健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的沟通协作机制,通过签订区域协作协议、建立信息通报和区域联席会议制度等形式,建立起两地或多地相互协调、齐抓共管、合作共赢的长效协作和管理服务新机制。
四、创新方式载体,加强宣传教育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网络空间,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通过网络课堂、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民族文体活动、图片展等形式,发挥各类媒体的优势,展示各族群众在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先进事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提案者: 沙田镇政协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