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一、提案背景
2020年7月,松山湖科学城获批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动启动区,这是东莞的首个国家战略平台。东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经过一年多时间,科学城集中度和显示度显著提升。2022年,东莞社会经济发展将步入“双万”新时代,东莞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新定位。在此背景下,松山湖科学城亟需进一步加快建设,增强核心引擎功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从区域发展而言,构建一流的科学城,实质是要打造一个高水平的区域创新体系。随着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影响区域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因此,探讨如何通过构建高质量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助推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问题分析
通过调研访谈和比较分析,近年来,东莞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大发展成就。从区位分布看,大部分高校位于松山湖高新区,有力推动了高新区发展。但随着松山湖由“园”向“城”转变,当前高等教育已无法完全支撑区域发展。
一是高等教育整体质量不高。从数量看,目前东莞拥有包括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科大学、东莞城市学院、广东科技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等在内的高校以及正在筹建的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在校本科生约12万人。这在全国地级市中已经是相对比较高。但从质量看,目前在莞高校在博士授权点、院士等顶尖人才、国家级奖项等标志性成果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
二是高等教育体系分类分层标准较为缺乏。当前,高校的办学定位存在较为明显的同质化问题,这与高等教育体系分类分层的标准建设较为滞后直接相关。
三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受到束缚较多。在经费投入上,实行以市为主的机制;在管理体制上,则实行“中央-省”两级管理。因此,对于已建和新建的高校,在莞高校在办学层次、博士点(硕士点)授权等申请获批难度较大,直接影响到对一流师资、一流学生的吸引力。
建 议:
基于上述分析,围绕构建高质量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助推松山湖科学城建设问题,提出以下咨政建议:
一是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与深圳光明科学城联合申报成为大湾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实验区。利用建设先行启动区政策优势和机遇,联合光明科学城向教育部、省教育厅等主管部门申请,创建大湾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争取国家或省对区域内高校在办学层次、博士(硕士)授权点申报等方面予以更大力度支持,赋予高校更多办学自主权。
二是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层类交错的高等教育体系。聚焦产业布局和需求,建立以“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分类并以学位授予权分层的“层类交错”高等教育体系。促进各类高校在各自类别中各安其位并获得相对均衡发展,同时又以办学特色参与竞争并寻求更充分的发展,在不同类别和层次中都能办出一流。
三是立足“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新定位,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一方面,整合区域高端创新资源,强化高水平大学大院大所合作,协同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全面提升科学城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立足先进制造业等产业特色,推广东莞理工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模式,建设一批多模式的现代产业学院,全方位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四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以评价为牵引,将高校服务区域科技产业创新的贡献度作为关键绩效评价指标;加大经费投入支持力度,建立与区域经济相适应、可预期的经费投入机制;进一步理顺政府与高校关系,不断扩大高校的经费使用、人才引进等自主权,构建基于信任、高效能的新型政校关系。
松山湖管委会
彭晓波委员:
根据《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22年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的通知》,现就《关于加快构建高质量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助推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提案》(第20220270号)回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争取国家和省支持情况。2018年5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东莞理工学院被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1年5月,东莞理工学院正式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1年8月,东莞理工学院升格入选广东省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为积极贯彻响应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纲要》和广东省实施方案的战略部署,我市全力推进大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建设。201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围绕两所高水平大学召开会议、参加调研80多次,多次带队争取省委、省政府、教育部和教育厅支持,高位谋划推进两所大学筹建工作。成立了东莞市大学筹建办公室,负责统筹推进两所高水平大学筹建工作。目前,两所高水平大学已纳入教育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两所大学校园建设全面动工、全力提速。
(二)3所公办高校特色发展情况。支持东莞理工学院以推进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建设为依托,立足东莞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持续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提质增效。聚焦更名大学、博士学位点授权、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国家级成果奖项等关键领域和核心任务,力争取得新突破,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支持广东医科大学拓展大学创新平台,高起点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建设东莞创新研究院、东莞校区科技创新平台、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东莞实验动物中心等重点平台,建强服务东莞卫生健康产业的临床医学+、海洋医药和热带医学、老年全周期健康等学科群,打造一流的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广东省高水平医科大学。支持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争取建设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打造国家级和省级高水平优质职业院校和专业(群),逐步建立起一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建立专科层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纵向贯通的现代教育体系。
(三)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情况。我市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来莞合作办学,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和香港城市大学合作举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2020年设立了东莞市香港城市大学研究院,目前,已成立了先进材料、物联网、计算机科学及信息技术、中子散射应用物理等4个研究中心,建成实验室4间,于近期进驻包括计算机集丛、Ag靶XRD衍射仪、万能试验机、差示扫描量热计等13套科研设备,并陆续完成调试和投入使用。东莞理工学院先后与新型研发机构、行业龙头企业、专业镇街园区和国际名校等创新主体合作,创建了九个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初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治理体系,成为地方高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典范。支持东莞理工学院进一步健全产学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共建师资队伍和实习实践基地,探索打造集聚文工交叉、功能多样、评价多元、自我造血,支撑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的产业学院2.0版。
(四)提升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情况。近年来,东莞理工学院立足东莞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持续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提质增效。聚焦更名大学、博士学位点授权、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国家级成果奖项等关键领域和核心任务,力争取得新突破,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以评价改革为牵引,全面提升学校治理现代化水平。以入选广东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校为契机,以评价改革为牵引,围绕办学改革中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优化顶层设计、研制实施方案、加强部门协同联动,扎实推进综合改革。构建政府、学校和社会新型关系,激发基层教学组织办学活力。坚持育人为本、产业为要、产教融合和创新发展的建设原则,加大支持力度,深化内涵建设,持续提升现有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水平。创新合作模式,推广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打造现代产业学院品牌,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五)着眼全局、积极统筹谋划,东莞市科学技术局于2020年4月9日印发实施《东莞市科技局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若干措施》,引导和支持东莞理工学院主动对接域内重大科学装置、重点研发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从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切实发挥东莞理工学院在东莞市科技腾飞中的作用,促进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进阶发展。
(六)设立粤莞联合基金,支持我市高校开展科学研究。与省科技厅联合设立2.6亿元规模的粤莞联合基金,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解决制约我市发展的科学问题。2021年粤莞联合基金共立项支持市内高校73项资助1740万元。
(七)设立东莞市科技特派员项目。2020年9月11日,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印发实施《东莞市科技特派员实施办法》(东科﹝2020﹞69号),每年安排市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科技特派员项目(含企业科技特派员和农村科技特派员),吸引更多优秀科技人员为东莞市企业、农村基层创新发展服务。鼓励市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按要求与市科技局签约成为派出单位。目前,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科大学、东莞城市学院、广东科技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都已签约成为派出单位,并承担了2020-2021年东莞市科技特派项目96项,共资助金额953万元。
(八)根据《东莞市重点领域研发项目实施办法》(东科〔2020〕44号),开展相关工作。首先,集中解决我市产业卡脖子技术问题。2021年共受理项目建议书176项,经专家筛选推荐了114个入库项目,并向省科技厅择优推荐了64个项目建议,争取上级支持。2020年市重点领域研发项目共立项12项,获市资助经费4000万元,2021年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共立项1项,获省资助经费800万元。2022年3月发出了《东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征集2022年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建议书和“揭榜挂帅”项目需求建议书的通知》,面向全市征集了一批卡脖子技术项目建议,目的是广泛挖潜、了解我市不同产业领域的企业在项目研发上的具体需求。其次,高质量组织市重点领域研发项目。一方面是落实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的配套措施,由市财政按1:1比例给予配套支持,最高1000万元,鼓励广大企业积极向国家和省争取支持,引导项目成果在东莞落地转化,2021年市重点领域研发项目配套资助2项,资助资金1102.1050万元。最后,加强项目服务。通过市镇联动、政介合作,为项目导入市场资源和政府服务资源,建立快速解决项目落地实施问题的服务机制,组织项目技术专员进行一对一跟踪服务,护航项目规避技术风险,加快项目实施和成果落地。
二、下来工作打算
(一)积极与省教育厅等上级部门沟通协调,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增列为博士授权单位,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加快推进国际合作创新区建设,参与松山湖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建设,支持在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吸引港澳青年人才来湾区创新创业、科研经费跨境使用等领域先行先试,加快建成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
(二)推动大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办学主体采纳“争创国家(或大湾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和“大力争取国家或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两城’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在新建大学筹建、办学层次、博士点(硕士点)等方面给予倾斜性政策支持”等意见建议,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政策支持和地方政府重点支持,统筹调度各方面资源力量,切实压实各单位工作责任,努力将两所大学打造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培养卓越人才、引领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