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一、提案背景
  2020年7月,松山湖科学城获批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动启动区,这是东莞的首个国家战略平台。东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经过一年多时间,科学城集中度和显示度显著提升。2022年,东莞社会经济发展将步入“双万”新时代,东莞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新定位。在此背景下,松山湖科学城亟需进一步加快建设,增强核心引擎功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从区域发展而言,构建一流的科学城,实质是要打造一个高水平的区域创新体系。随着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影响区域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因此,探讨如何通过构建高质量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助推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问题分析
  通过调研访谈和比较分析,近年来,东莞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大发展成就。从区位分布看,大部分高校位于松山湖高新区,有力推动了高新区发展。但随着松山湖由“园”向“城”转变,当前高等教育已无法完全支撑区域发展。
  一是高等教育整体质量不高。从数量看,目前东莞拥有包括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科大学、东莞城市学院、广东科技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等在内的高校以及正在筹建的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在校本科生约12万人。这在全国地级市中已经是相对比较高。但从质量看,目前在莞高校在博士授权点、院士等顶尖人才、国家级奖项等标志性成果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
  二是高等教育体系分类分层标准较为缺乏。当前,高校的办学定位存在较为明显的同质化问题,这与高等教育体系分类分层的标准建设较为滞后直接相关。
  三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受到束缚较多。在经费投入上,实行以市为主的机制;在管理体制上,则实行“中央-省”两级管理。因此,对于已建和新建的高校,在莞高校在办学层次、博士点(硕士点)授权等申请获批难度较大,直接影响到对一流师资、一流学生的吸引力。 

建    议:
  基于上述分析,围绕构建高质量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助推松山湖科学城建设问题,提出以下咨政建议:

  一是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与深圳光明科学城联合申报成为大湾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实验区。利用建设先行启动区政策优势和机遇,联合光明科学城向教育部、省教育厅等主管部门申请,创建大湾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争取国家或省对区域内高校在办学层次、博士(硕士)授权点申报等方面予以更大力度支持,赋予高校更多办学自主权。

  二是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层类交错的高等教育体系。聚焦产业布局和需求,建立以“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分类并以学位授予权分层的“层类交错”高等教育体系。促进各类高校在各自类别中各安其位并获得相对均衡发展,同时又以办学特色参与竞争并寻求更充分的发展,在不同类别和层次中都能办出一流。

  三是立足“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新定位,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一方面,整合区域高端创新资源,强化高水平大学大院大所合作,协同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全面提升科学城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立足先进制造业等产业特色,推广东莞理工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模式,建设一批多模式的现代产业学院,全方位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四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以评价为牵引,将高校服务区域科技产业创新的贡献度作为关键绩效评价指标;加大经费投入支持力度,建立与区域经济相适应、可预期的经费投入机制;进一步理顺政府与高校关系,不断扩大高校的经费使用、人才引进等自主权,构建基于信任、高效能的新型政校关系。

  

提案者: 彭晓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