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是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也明确提出:围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完善珠三角制造业创新发展生态体系,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将智能制造打造成广东制造业发展的新优势。在《“东莞制造2025”规划》中,东莞也明确提出: “到2025年,将东莞建成全球有影响力的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为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是“东莞制造2025”规划的总目标。
  东莞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现状: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东莞智能制造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华为终端、OPPO、维沃移动通信优先公司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企业名列前茅。东莞在智能制造领域也已经涌现一批骨干企业。如智能装备领域的新泽谷、凯格精密、大族激光、正业科技、南兴装备、李群自动化、劲胜精密等一大批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企业。
  存在问题:
  一、行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东莞很多制造企业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偏低等问题,依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通过组装进行生产,对国外技术存在较强的依赖性。
  二、智能制造领域人才紧缺。技术研发人员、高端科研人员等高层次人才稀缺,已成为东莞市各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大数据显示,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东莞仅为83.1人年,落后于无锡、深圳、宁波等城市,再一次印证东莞高水平人才紧缺。智能制造产业涉及制造企业的智能化升级,这一过程中既有硬件的更新,也有软件的个性化定制,因此对研发人员及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较大。
  三、智能制造的总体发展战略依然尚待明确;技术路线图还不清晰;发展的协调和管理未完善;智能制造政策和标准体系尚未统一,导致目前智能制造产业园发展,存在较多的障碍。
  四、产业与金融融合有待深化。东莞金融与只能制造企业融合程度不高。东莞智能制造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建    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持续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引导。研究制定“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持续引导制造业行业企业加快推进智能转型、效益提升。

  二、强化智能制造产业协同创新机制。一是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东莞市智能制造企业强化与国内外高效、科研所的产学研合作,促进智能制造实现跨学科、跨领域融合发展;以东莞理工学院建设高水平大学为契机,推动其引进国内智能制造领域高端文采,加强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二是推动企业间协同创新,鼓励东莞市智能制造领域龙头企业单独或联合其他企业建设智能制造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

  三、强化高层次人才引培机制。鼓励东莞智能制造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推进博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人才载体建设,通过联合培养等方式,为企业量身培养技术骨干;优化人才配套服务。对东莞市智能制造企业的高端人才和大型骨干企业的负责人、高管及技术带头人,开辟子女教育、就医的绿色通道,提升高层次人才生活环境;为各层次人才提供周到的生活配套服务,加快推进人才公寓建设,优化人才公寓的申请管理制度,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四、优化金融资源扶持机制,设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优化东莞市产业升级转型及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使用与管理,优化创新创业种子基金的使用与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引导和支持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民间资本投向东莞智能制造企业。

提案者: 凌志稳

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凌志稳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加快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顶层设计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工作,把智能制造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多措并举增强我市智能制造核心竞争力。2015年,市政府以1号文形式印发了《关于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的意见》,提出了大力实施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创新制造、优质制造、集群制造、绿色制造等“六大工程”,加快推动制造业升级发展。另外,先后配套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东莞市3C产业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强化新要素配置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工作方案》《东莞市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财政资助实施细则(试行)》《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系列资助政策。
二是制定发展规划。2021年,我市印发了《东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加快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实现供需精准高效匹配,促进制造业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推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环节智能化基础再造,培育一批标杆性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平台,大力实施机器人智能制造应用示范。通过完善顶层设计,有力推动我市智能制造的大发展。
二、关于强化协同创新机制
一是推动产学研合作。制订产学研对接活动方案,组织镇街、企业开展多场产学研交流活动,分行业、分领域到国内目标高校、重点企业走访。促进高校与企业科技成果对接,搭建成果转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二是推动科研平台建设。印发了《东莞市研发机构建设资助管理办法》(东科〔2021〕57号),对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根据绩效评估结果进行奖励。通过绩效评估引导研发机构加强研发人员、研发设备、研发场地等方面投入,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对获得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市财政一次性奖励不超过40万元。
三、关于强化高层次人才引培机制
一是完善特色人才特殊和省级以上人才计划配套服务政策。对高层次人才,给予创新创业、住房、经济贡献奖励、医疗、社保、落户、出入境等方面扶持。2021年对特色人才政策进行优化升级,做强高校教研人才,补充现代服务业人才等方面优化升级目录。出台《东莞市省级以上人才计划配套服务实施办法》,对在我市工作或创业的省级以上人才计划入选者,视情况给予最高1:2比例的配套资助。二是加大博士后培养资助支持。出台《东
2-
莞市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围绕博士后科研创新需求,丰富资助项目,形成较为完善博士后工作保保障体系。三是建设博士工作站人才引育平台。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大型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企业、成长性高新企业以及规模较大的乡镇企业建设广东省博士工作站,一次性给予设站单位
50万元建站资助。四是出台研发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印发《东莞市加强研发人才引进培养暂行办法》,从研发人才引进、培育、发展、服务全过程提供支持。五是设立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人才经济贡献奖励政策,奖励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有突出贡献的创新人才。
四、关于优化金融资源扶持机制
一是设立专项支持政策。为加大对智能制造工作支持,市工信局出台了《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设立智能制造专题项目实施细则,促进企业应用智能装备与系统、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应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产品数据管理系统、车间制造执行系统、工厂内部通信网络架构、生产过程升级采集和分析系统等,实现企业数字化升级、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精益化升级,对认定为市智能化改造项目、市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的予以财政资助。二是设立产业引导基金。为加快推进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2021年,我市设立规模1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通过发起设立或参股专项子基金、市场化子基金或开展直投业务等方式,聚焦产业项目招商、产业发展培育、产业承载空间三大方向。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
3-
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项目,加快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五、下来工作计划
一是强化政策导向。以市政府“一号文”为指导,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支持引导企业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促进企业导入ERP、MES、SRM、CRM等数字化系统,推广使用高端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打造一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贯彻落实省智能制造生态合作伙伴行动计划,推荐培育智能制造领域重点企业纳入省智能制造生态合作伙伴,加强对相关企业的管理服务,推动建设优质的智能制造发展生态。
二是继续加强技术创新。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重大科学工程建设、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等,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支持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清华东莞创新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引领产业创新发展。
三是扎实推进人才政策。优化修订《东莞市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人才经济贡献奖励实施办法》,扩大奖励范围,优化奖励方式,进一步强化人才激励效果。围绕科技创新和重点产业领域,调整紧缺人才目录。加快出台《东莞市特色人才政策部分实施细则及方案》,启动特色人才认定评定和各项补贴申报工作,做好博士后培养扶持资助申报工作,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措施。
四是优化整合扶持政策体系。整合现行的智能制造专题、信息化发展专题等政策措施,大力支持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项目,
4-
推动企业实施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构建数据采集与分析、产品数据管理、车间制造运营、智慧物流等工业软件系统,强化精益生产和数字化制造,实现生产数据贯通化、制造柔性化和管理智能化。
专此答复。

办理单位: 市工信局,科技局,市人社局,市金融工作局,财政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