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要实现“十四五”以及2035年远景发展目标,迫切需要突破以往发展路径依赖,必须坚持鲜明的“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定位,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对培育新动能的赋能和支撑。尽管我市区域创新体系已初步构建,但创新生态环境还不够健全,对存量产业资源的提升作用不够突出,对广深港澳资源外溢的承接能力仍较为有限,对培育新动能的引领支撑作用有待提升,具体表现为:

  一、镇街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市大科学装置、大实验室平台以及高校院所等创新资源主要集聚在松山湖科学城,除滨海湾新区以及长安、塘厦、东城、南城等地区有较好积累外,其他镇街在研发投入强度、高企数量、企业研发机构等方面基础较为薄弱。

  二、招商引资对高技术项目关注不够。在过往的招商引资中,镇街往往更青睐能快速形成产值税收的增资扩产项目,对项目的技术水平、研发投入等可持续发展因素考量不够周全,对见效慢、不确定性高的科技类、初创型项目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扶持。

  三、区域联动和要素协同机制不够完善。目前松山湖高新区与镇街的区域联动和要素协同机制有待完善,各区域在招商政策、行政服务、土地流转、项目落地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同质竞争。

  四、面向成果转化的低成本创业空间和孵化服务供给不足。当前孵化载体特别是市场化载体的运营模式仍以传统租金收入为主,企业孵化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孵化器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成效有待加强。

  出身于高校院所“学院派”或由龙头企业内部孵化的创业团队更倾向选择高度开放和人才密集的园区或社区落户,其发展更依赖于集成高校院所、产业链和创投资源的协作网络,其创业更希望得到政府的关怀和适度支持。这些诉求在我市基层生态环境和现有孵化器载体园区往往是难以满足的,需要在优势产业和创新生态的基础上打造出一些局部创新创业社区,把这些项目养起来,培育其壮大成长。

  2020年8月,市科技局牵头松山湖管委会、东实集团建设东莞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探索“园区、校区、社区”融合模式,从空间载体品质、高校院所资源渠道、招才引智落地服务、产业和资本资源对接、生活居住和商业配套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优化,打造一个承接广深港澳、松山湖科学城、中科院及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创新资源的创新综合体标杆。建设一年多来,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在人才汇聚、企业入驻、氛围营造、环境提升等方面都取得了大幅提升,逐步成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创新创业创富的首选地。

  这种模式非常值得推广复制,特别适合引导其他地方的公有物业参照建设,既有利于实现创新资源的串珠成链,也有利于强化松山湖科学城辐射带动作用,搭建市镇(园区)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网络,更有利于承接深圳、香港等外部科技和产业资源,吸引和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前沿硬科技企业落户,为推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提供支撑。
建    议:
  一、推广建设创新创业社区。在全市推广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建设经验,在创新资源集聚的镇街(园区)统筹一批高品质、低成本、优服务的创新孵化空间和加速空间建设创新创业社区,更好地承接松山湖科学城和广深港澳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成为镇街(园区)创业培育与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引爆点”。

  二、构建全市创新创业服务网络体系。整合我市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科技金融投资机构等创新要素资源,组建专职服务队伍,加强松山湖科学城创新资源对镇街(园区)科技发展的辐射支持力度,构建全市创新创业服务网络体系。

  三、制定专项扶持政策为创新创业社区建设提供资金、制度、组织等保障。由市财政和相关镇街(园区)每年各安排一定的扶持经费,主要用于支持优质项目落户和创新创业社区软环境建设等方面。

提案者: 民建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