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有1.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其中约1万家是中型企业,在如此大的基数下必然会成长出一批未来龙头企业、上市公司,是我市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兴中坚力量,要想办法留住、育好。但是,近年来我市有很多有潜质的企业由于各种原因离开东莞,其中厂房供给机制出现问题是重要因素之一。厂房供给机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厂房分租化,难租大厂房扩大生产。随着我市自身产业结构调整、深圳企业迁入,厂房供需的量都比较大,但相对来说需求更旺盛,这吸引了很多社会资本中介,中介通过统租旧厂房重新改善设施后再分租,当厂房二手房东。二手房东对加快厂房资源配置有一定作用,但短期来说对厂房租金市场有较大的扰乱。中介为降低风险便于出租,一般将大厂房分割为小厂房再分租,企业在规模较小时容易找到匹配的厂房,当企业发展好需要扩大,就相对难找到大的厂房。
二、厂房财产化,难购建厂房扩大生产。近年厂房租金上升,厂房的财产性资产属性更突出,甚至掩盖了生产用资产的属性。部分大企业以生产需要为名千方百计拿地建厂房,实际上,建好后并没有将厂房用于自己企业生产,而是出租当起房东。这些企业将厂房视作保值增值的财产。这种财产化,使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更渴望取得自有厂房,同时也增加了取得自有厂房的难度。
三、厂房同质化,难租合用厂房扩大生产。我市很多镇街正开展“工改工”,旧改提高了容积率,普遍侧重研发、轻生产,层高、承重设计趋同,一般没有考虑污水、废气处理,这种同质化是难以满足东莞制造业多元化产业链的需求。保持多元化产业链以及产业链适度完整,有利于东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但同质化使部分好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厂房,而企业规模不够大也难以在东莞购地自建厂房。
建 议:
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定位下,为本地有潜质的中型企业提供合适厂房助力其发展壮大非常有必要。由于这些企业规模不大,前期用地面积较小,而随着规模变化用地需求会有很大增长。同时,在万家中型企业中识别哪些有潜质,是非常困难的,企业能否迅速壮大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直接供地并不是最优选择。有恒产有恒心,给优秀的中型企业有个明确的预期很重要。建议创新厂房供给机制,以“先租后让”方式为优秀中型工业企业提供低成本空间,加速企业发展壮大。
一、落实好统筹分工。建议明确负责领导、牵头单位、协助单位、实施单位等,加强统筹协调力度,明确工信、国土、财政、投促、国企、村集体等单位分工。
二、选择好政策路径。将“先租后让”改革纳入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在总结国企参与镇村工业园改造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先租后让”涉及的系列改革,特别是土地出让阶段,需要先研透上位法中现有供地政策,找准突破点,规划好路线图,制定好租转售的合理条件,确保改革可以成功走下去。
三、平衡好各方利益。让企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租购厂房安排预期,提振企业扎根发展信心。要考虑实施的国企有盈利空间、镇政府有不断增长的税收保证、村集体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四、规划好厂房园区。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总布局下,基于产业链、产业集群规划园区,整体考虑污水、废气处理,考虑层高、承重、电力设计,考虑仓库、展厅、融资等服务配套功能。
五、甄选好进驻企业。以市外招商的力度在市内发掘高成长性企业。重点聚焦百强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试点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高新企业名单,结合产业链图谱和重点招商目录,用好“东莞市经济运行监测研判平台”采集外贸、用电、用工、金融、税务等各方重要数据,甄选好进驻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