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农村从“种田”到“种厂”,实现了从“鱼米之乡”向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性跨越。目前,村组集体存量物业面积1亿平方米,出租收入占经营总收入的七成,是集体收入和村民福利的主要来源;工业厂房0.9亿平方米,约占全市厂房面积的1/4,每平方租金普遍比私人厂房低1-2元,是我市向企业提供低成本空间的主要阵地;在抗击新冠疫情中,村组为企业减租8.4亿元,是我市经济运行监测调度的重要抓手。村组物业保有量之于东莞,与耕地红线之于全国,具有同等重要意义。
近年,由于形势变化和政策调整等原因,村组物业面积增幅从2016年的1.8%逐年下降至2019年的1%,2020年更是进一步降至0.1%;楼龄超过15年的物业占70%,超过20年的占35%,老旧物业租金约为新建物业的一半。如不采取措施,村组物业老旧化问题将越来越严重,物业保有量或将出现负增长,不利于集体增收、企业减负。因此,有必要借鉴中央设立耕地红线做法,建立我市村组物业保量提质机制,为东莞经济迈向创新驱动发展新阶段提供更坚实、更高质量的要素支撑。
建 议:
一、摸清存量,建立台账。建议借鉴深圳宝安、广州黄埔等地经验,分层、分步建立村组物业数字化台账。一是由市农业农村局和政数局牵头,会同市自然资源、工信、发改、统计等部门建立村组地域范围的土地、物业、企业、产业信息共享机制。二是以镇街为单位,借助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的通道功能和技术支撑,要求村组集体物业在上平台交易前,必须摸清其所在地块面积、规划地类、实际用途,摸清地上建筑物的面积、结构;成功交易后,摸清承租企业的规模、业态等情况,力争通过几年的滚动,逐步构建起“土地上建造的物业、物业所承载的企业、企业所对应的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立体化的、清晰的“集体物业资产地图”。
二、划定数量,纳入考评。建议从两方面着力,稳定和增加集体物业保有量。一是分解保有任务。参考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采取“长牙齿”的措施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提法,建立全市1亿平方米物业面积保有量制度,并将具体的保有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镇街,纳入市委市政府对镇街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评范围。在分解任务时应统筹考虑基础与潜力、区域与规划等关系,设计指标时实行分类指导,使各镇街能“跳起来、够得着”,避免“一刀切”。二是鼓励回购增持。根据我市“工改工”三年行动计划,未来三年将开工建设2000万平方米以上产业用房,若按集体自有自建占1/4的比例参与改造,改造后约可分得物业500万平方米;若按集体性质用地占2/3的比例参与改造,则改造后可分得物业1300万平方米。建议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村组在改造前回购、收购企业和个人在集体建设用地所建物业,以期改造后获得更多的物业、更大的收益。
三、提升质量,推动转型。在严格保障物业数量的基础上,建议制定如下配套政策,引导镇村提升物业质量。一是建立物业提档升级期间面积加回政策。在考评镇村物业面积保有量时,对因“三旧”改造造成物业面积暂时性减少的,凭物业置换或分成协议,经上级部门审核,可作加回处理,打消镇村干部的思想顾虑。二是完善新建高端物业折旧计提政策。允许新建的高端物业按照省财政厅关于农村集体物业折旧率不低于2%的规定计提折旧,通过改进会计核算制度增加经营收益,提升村民对物业升级的获得感。三是完善村组负债管理制度。因应下来城市更新加速推进的需要,借鉴宝安、黄埔、顺德等地注重速度效益平衡、适度负债、适度扩张的思路,调整完善村组负债管理规定,引导集体在成本收益匹配前提下多渠道融资发展。四是建立租税联动机制。参考清溪、中堂等镇街的做法,按引进项目税收对村组给予财政补贴,实施租税联动,提高村组推动物业升级、产业转型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