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在 “双万”的新起点上提出了“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定位,既紧扣国家大局,又符合东莞发展特点。在迈向“十四五”的新时期,东莞城市基因正在发生质变。2020年全市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占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50.9%、37.9%。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9万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达55.0%,科技创新正成为先进制造发展的内生动力。先进制造是东莞的基础底色,门类齐全的工业链条优势引来了更多企业扎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东莞的城市定位是在运行良好、平稳畅通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制度环境下,现代产业体系与创新生态体系融合发展形成的新局面。

  但我们在发展中仍面临不少挑战:一是科技成果推动产业发展存在壁垒。二是产业集群发展中科技创新属性不突出。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要填平科技的长远基础性与产业的规模效益性之间的鸿沟存在难度。四是科技与产业联动发展需要解决的突破点是人才问题。五是部门、市镇间存在壁垒。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如何双向发力、同向而行、融合发展已成为我市重点探讨的方向。
建    议:
  一、发力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打开产业强市到科技强市的通道。打破创新闭环,推动成果转化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实现技术成果的优先落地。从新产品、新工艺中寻找创新更高需求,例如在推动计算机和周边产品软硬一体化的生产制造同时对自主芯片、基础软件等进行核心攻关,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并链合链。加快创新补链速度,改变传感器、减速器和伺服电机等核心部件研发及工艺在先进装备链条上的弱小。推动企业为研发攻关提供实验场景,为工艺制造提供标准化流程,关注高订单模式同时更重视创新组织,通过研发环节孵化出创新团队为制造解决核心技术。

  二、推动产业平台与创新平台要素融合,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支柱产业集群水平。在规划设计方面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并重。推动智能移动终端、智能装备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为集群做大做强赋能;以专精特新、百强、瞪羚等技术领军企业牵头打造陶瓷电子功能材料、第三代半导体等细分领域集聚平台,为集群上中下游链条整合赋能;支柱产业集群形成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物流金融等开放的平台生态,让数字化为创新与制造双赋能;在创新引领下,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未来新兴产业高速增长。

  三、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为抓手,提升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价值能级。围绕产业链发展定位,同步部署创新链技术攻关路径,做到有产业布局必有科技创新布局。在基地产业方向上深入分析产业链和创新链发展规律,形成一个新兴产业方向主链+N个技术创新子链条。如新能源与数字产业基地,打造新能源+储能,传统制造业+数字经济等子链条;在基地形成创新与制造综合体,以链主企业的核心攻关需求为引导,融合研发平台、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要素。

  四、让科技创新成为招引人才“凤凰”的新名片。推动“产业链+研发投入”等招商新模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将东莞作为中试验证和技术熟化的应用场景。推动“产学研+人才培养”、“科技攻关+产业难题解决”项目合作的引智新模式。通过研究生联合培养与导师研究成果双向引进、莞商能力提升学习与高校成果对接引进等,强化东莞创新源动力。

  五、加强系统化推进,形成破壁的机制。形成科技经济一盘棋的系统性发展格局,优化双链融合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形成市镇联动、部门联动的具体实施路径和模式。分类对待科技与产业评价的差异性,制定兼顾创新与制造、技术与工艺不同维度的考核指标体系,包括成长性、数字化改造程度等先进制造指标和研发投入、研发机构、研发人才等创新指标。

提案者: 民建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