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如火如荼,省委省政府制定的“1+1+9”战略部署也逐步落地,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节点城市和科技创新的高地,在2021年又新晋为GDP过万亿、人口超千万的“双万”城市,理应在湾区建设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除了经济和产业发展外,东莞在文化教育艺术方面也因加强与港澳地区深度融合,切实推进大湾区一体化发展。
而近些年,东莞与港澳在青少年尤其是少儿文化艺术教育交流方面,仍因各种原因导致交流渠道不畅、沟通机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 民间经贸沟通紧密,但文化教育交流欠缺。
目前东莞港澳资企业超过8000家,占外商投资企业的六成以上,是东莞四十年来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撑力量。东莞有将近70万的港澳同胞在这里居住和生活,两地的经贸往来十分紧密和频繁。虽然三地文化和生活习俗相近,但因政治制度和教育体制不同而导致民间文化和艺术的交流并不多,三地之间尤其是青少年存在巨大的心理隔膜。
二,政府层面的沟通交流侧重于青年创业就业的多,而少儿的文化教育方面的少。
2021年,市政协、市委台港澳办和市商务局等单位先后开展了“潮起大湾筑梦东莞”、“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创新加强莞港澳青年交流与合作”专题调研座谈会、湾区青年律师交流与合作沙龙等多场活动,都是重点推荐东莞对港澳青年的创业就业优势和吸引力,强调的经济联系和产业对接,而很少涉及到青少年尤其是少儿的文化教育领域。
三,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融合,更需要从小增强港澳少年的祖国认同感和亲近感。
爱国也要从娃娃抓起。近年来,香港地区出现非法“占中”、抵制“国安法”等过激事件,部分青年不理智非法打砸抢烧,其根本原因是基础教育有问题,缺乏对祖国的认同感,受西方反华势力鼓吹的所谓的“民主、自由”所欺骗,因此必须加强沟通,增进港澳新生代对内地信任和了解。
鉴于以上原因,建议按照“先易后难、由点及面、示范先行”的原则开展港澳青少年的双向交流学习,并由相关部门组织设计,突破制度壁垒,尊重教育规律,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形成固定的机制和通道。
一,举办少儿艺术节和体育赛事加强交流。
在内地教育“双减”背景下,东莞的青少年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会加大艺术类体育类教育的培养力度,而港澳地区因教育制度不同在这方面有天然优势,可通过举办港澳少儿语言艺术节、少儿足球邀请赛、少儿舞蹈大赛等赛事,加强双方的交流互动,在切磋中取长补短,互相提高。
二,充分利用学校研学的机会增加双向的认识和理解。
东莞与香港、澳门文化相同、地缘相近、血缘相亲,经济相连。莞港澳三地在语言、建筑、民俗等方面都非常接近,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三地文化一脉相承,形成了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东莞市近代史开篇地,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更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东莞可利用深厚的文化底蕴,根据港澳青少年的学习习惯开发设置相关研学课程,潜移默化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大国自信心。
三,出台港澳籍学龄儿童入读东莞更加便利的政策。
2015年起,东莞将香港、澳门户籍适龄儿童、少年纳入积分制入学对象范围,与东莞市其它具有中国国籍的非户籍适龄学童一样,按积分制形式申请入读公办学校。目前因大湾区建设,三地人才交流创业会更加频繁,数量会更加庞大,因此需要调整政策,或降低门槛。适应变化。
四,可开展友好学校结对。
可选择安排一批三地中小学学校结成友好学校,定期开展学习教育教学交流活动,以示范带动的形式待时机成熟整体铺开,扩大交流范围和层次。
提案者: 王伟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