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作为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 大湾区发展建设应重点关注提高大湾区内民众生活便利水平及生活质量,为港澳居民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深入,粤港澳三地人才交流日益密切。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居住在广东省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共计41.85万人。然而,随着东莞市港澳居民子女就学的需求日渐旺盛,港澳子弟就学学位的充足性、申请流程的便利性及三地课程设计的差异性等问题亦日益突出。针对以上背景,结合个人在内地港人联合会的工作体会及相关调查等,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建 议:
一、建议研究在莞设立“港澳子弟学校”及“港澳子弟班”
(一)建议背景
现时,由于港澳地区学校课程与内地城市的教学进度及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港澳居民子女入读内地学校时往往面临较大的挑战;除此以外,基于大湾区人员流通日益密切的背景,部分港澳学生未来如有回港继续就学的计划,同样存在一定的困难。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内应规划加强基础教育交流合作,鼓励粤港澳三地中小学校结为“姊妹学校”,在广东建设港澳子弟学校或设立港澳儿童班并提供寄宿服务。深圳市自2008年开始推出衔接香港课程的港人子弟班,至现时已有18所学校开设港澳子弟班;广州市自2019年开始试点开办港澳子弟班,现时已有9所学校开设25个港澳子弟班及1所港澳子弟学校,整体上能覆盖小、初、高全学段。各试点学校、班级积极探索开展特色课程和双语教学,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港澳学生对国家、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感,激发港澳学生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信念。
(二)研究在莞设立“港澳子弟学校”及“港澳子弟班”,以此为契机探索对粤港澳三地教育体系的特色进行融合与发展,将极大有助于缓解港澳子弟就学所面临的学位不足及教学内容差异大等切实问题,为港澳籍学生在内地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多元选择。
(三)加强学校建设,扩大学位供给,进一步完善跨区域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
二、建议研究针对大湾区居民优化积分制入学条件
(一)现时港澳籍学生在莞入学政策
随着大湾区建设不断深入,三地市场互联互通水平、生产要素及人员的流通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在此过程中,高效性与便捷性是重要的促进因素。目前,持有大湾区内其他城市户籍的在莞人士子女的就学主要为积分制入学政策,有关入学条件与其他城市一致。
(二)为进一步优化大湾区内教育资源的供给与保障,协同促进大湾区的融合互通,建议研究优化大湾区居民子女积分制入学政策,对部分条件提供一定优惠。
建议:具备以下条件之一即可与东莞户籍学生拥有同等入学政策:
1、港澳籍适龄儿童其父母任一方为本市户籍;
2、港澳籍适龄儿童其父母均非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且均非本市户籍的,在莞购房置业或工作、居住和参加我市社会保险等的。
教育局
尊敬的欧阳永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增加在莞港澳子弟生学位及优化港澳籍学生入读东莞公立学校的提案》收悉,非常感谢您对东莞教育的关注,针对您的宝贵意见建议,现回现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9年以来,我局深入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成立局专项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规划纲要》各项教育重点事项落细落实。按照积分入学、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等政策,为港澳居民子女入学提供便利,协调举办全国第二所港澳子弟学校,扩充学位供给和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进59对莞港澳姊妹学校深化交流合作,举办粤港澳姊妹学校中华经典美文诵读等交流活动。截至2022年12月,全市共有港澳籍中小学生1.44万人。
二、意见建议采纳情况
(一)建议研究在莞设立“港澳子弟学校”及“港澳子弟班”。
市教育局坚决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广东建设港澳子弟学校”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大湾区建设的契机,积极探索举办港澳子弟学校的路径,支持有港澳合作背景及港澳子弟学校运作经验的东莞伊顿教育集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要求,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大胆改革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将该集团原举办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转型调整为港澳子弟学校。2022年1月,经省教育厅审批同意,原东莞伊仕顿国际学校变更为东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自此,东莞市第一所港澳子弟学校正式设立,该校也是暨南大学与东莞伊顿教育集团、香港维港教育集团在总结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运作经验的基础上,再次携手创办的全国第二家暨大港澳子弟学校。该校是一所办学层次涵盖学前、小学、初中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港澳子弟学校,可提供840个学位。招生对象以港澳学生为主,可少量招收台湾及外籍人员子女。该校的成功举办有助于解决在东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的港澳和海外高素质人才子女读书的后顾之忧,吸引港澳人才来莞定居、创业、发展,更为港澳学生提供“内地+香港+海外”多元升学通道及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为大湾区建设发挥更大示范和推动作用。
目前,我市经批准设立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共有4所(东莞东华文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东莞科爱赛国际学校、东莞文盛国际学校、东莞小牛津崔尼迪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另有台商子弟学校1所、港澳子弟学校1所,办学层次涵盖幼儿园至高中,可供港澳籍学生选择就读。符合条件的港澳籍学生也可通过积分入学政策申请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或享受政府民办学位补贴。高层次人才子女享受与我市户籍人口子女同等待遇,可申请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或政府购买学位民办学校。
对于您“加强学校建设,扩大学位供给”的建议,2020年开始,我市启动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大力推进公办学位建设,扩大公办学位供给,2020-2022年,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137所,新增公办中小学位16.1万个。
(二)建议研究针对大湾区居民优化积分制入学条件。近年,我市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政策要求,结合我市实际,解决港澳居民子女在我市接受教育问题。其中,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我市根据省有关政策要求,对持有香港、澳门居民居住证的港澳居民或其随迁子女来我市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的,按照“欢迎就读、一视同仁、就近入学”原则,平等享受我市随迁子女入学相关政策和教育公共服务。目前,符合条件的港澳籍学生可通过积分入学政策申请入读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或享受政府民办学位补贴。如港澳居民同时符合我市优待政策规定的,也可按优待政策规定,由属地教育部门直接统筹安排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或政府购买学位民办学校就读;在高中教育阶段,港澳籍初中应届毕业生可免申请材料直接报考我市所有民办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如报考我市有随迁子女招生计划的公办普通高中的,则按随迁子女同等待遇提交有关证明材料,按随迁子女同等待遇录取。同时,我市经批准设立了高中国际课程实验班的普通高中共有6所(民办),可以较好地满足港澳籍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近年,随着户籍改革的深入推进,本市户籍适龄儿童少年人数大幅增加,我市公办学位较为紧张,提案中“关于港澳籍适龄儿童其父母任一方为本市户籍即可与东莞户籍学生拥有同等入学政策”的建议,目前我市暂难以统一实行,而由各镇街根据学位实际,综合考虑是否纳入镇街优待政策给予解决。经了解,目前我市已有部分镇街在满足本镇户籍学生入学需求后,利用剩余学位统筹安排父母双方或一方是本镇户籍,且在本镇工作生活的港澳籍适龄儿童少年入读公办学校(含购买民办服务)。下来,我们将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千日攻坚行动,推动新建扩建公办学校项目如期完成,增加公办学位供给,满足更多的港澳儿童在我市接受教育。
最后,感谢您对我市教育工作提出的宝贵建议,也希望能得到您更多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