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东莞市于2004年已开始使用天然气供应城市各类燃气用户,并在2006年广东大鹏LNG项目建成后,东莞市采购“照付不议”天然气供应量,来满足部分城市用户和燃气电厂的用气。在华南地区,东莞市是早期发展清洁能源和天然气应用开先河的城市之一。
  根据《“十三五”时期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分析报告之八》,至2019年天然气消费量23.67亿立方,据某咨询公司不完全统计,2020、2021年天然气消费量分别约32、38亿立方,较2019年增长近4成。另截至2020年底,天然气“一横四纵”主干管网基本形成,已建应急调峰LNG储配站5座,储气调峰容量140万立方米,并实现市域高压管网与东莞九丰LNG应急储备库连通。东莞市天然气气源来源较为多元化,主要国际进口气占多数。燃气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主要发现两大问题:
  一、应急保供能力不足。自2017年冬开始出现大规模气荒后,2019年冬季,2020年疫情等,东莞市燃气企业均出现供应短缺,补给不力情况,不得不采取对工业用户、燃气电厂限气等措施,影响工厂及相关用气企业正常生产计划。主要原因冬季用气量上升后,上游资源无再多余供气计划实施,且进两年由于疫情影响,地缘政治及国际天然气供应率减缓。
  根据上述的天然气增长率,以及“十三五规划”,未来东莞市的天然气需求量还会大幅度上升。周边城市LNG接收站均作为当地的应急储备库使用,在气源紧张时,也难保东莞市用气量。东莞九丰LNG应急储备库,作为唯一本土LNG接收站同样面临供应不足的困境,五座LNG应急调峰储配库完全无法满足调峰需求。
  二、价格机制不完善。根据《关于降低我市管道天然气非居民用户价格有关问题的通知(东发改〔2020〕344号)》,东莞市现在居民用气价格为3.4元/方不变,非居民用气气价根据不同用气量在2.57-3.85元/方(折吨价3,470-5,200元/吨)。通常情况下,本土燃气企业除了东莞新奥的大鹏一期气源相对市场价具有一定竞争力,且合同执行相对稳定,其余气源价格都基于国际原油价格挂钩、国际现货采购以及上下游议价。下游燃气用户,如用气量较大,如燃气电厂等均有气源直供,采用双方议价,额定管输费的形式进行采购。用气量较小用户按政府政策执行相关价格政策。
  当天然气供需较为平稳时,各燃气企业及下游用户均无争议,但当出现供需不平衡时,上游价格低下或上游价格暴涨等情况时,燃气企业及相关用户随之矛盾四起,主要体现在,燃气企业在市场价格低下或暴涨时,无法传导与下游用户,也会间接造成应急保供措施的缺乏以及市场形成相对垄断的局面,不利于清洁能源在东莞市的发展。
  
建    议:
  一、提高应急保供能力。建议进一步落实建一座中型具备天然气液化能力的LNG应急储备库,该储备库与国家管网、九丰LNG应急储备库相连接。储备库可由东莞市国资委、本土城市燃气企业、大型燃气用户以及未来潜在用气大户共同投资建设。储备库主要作用在用气量富裕时,燃气用户可将富裕气量囤积,待每年冬季来临或气源紧张时,囤积气量的燃气用户可开始提取相应用气计划。另外,该储备库可引进金融工具如与天然气期货交易中心合作,将储备库列为一个交割库,将会进一步完善储备库的功能和作用,具体参考现行的LPG期货市场。

  二、建立与国际国内天然气价格接轨的定价机制。如上述所述,能及时与市场接轨的价格体系都体现在少数本土城市燃气企业以及大型用气企业。建议参考成品油定价机制,将政府定价改为浮动的天然气基准价格公式。这样的基准公式实施可以使用户价格适时与国际价格、国内供需接轨,赋予整个天然气市场相对公平,公正的环境,也确保天然气供需的稳定性。

  此外,两点建议符合国家对清洁能源发展的政策,尤其对碳中和的推广和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案者: 吴舒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