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聚焦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东莞有650所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数110万,“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学改革和教育公平关乎众多学生、学校和家庭,成为社会关注点。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重构教育生态面临着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减负”与“提质”共同增长的难题。20世纪70年代,日本“宽松教育”改革一定程度上导致基础教育质量的下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是学生创造力的前提,不以“提质”为目的的“减负”是以牺牲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学生发展的可能为代价的。因此,学校面临着减负的同时实现教育质量和效率共同提升的难题。
2.学生“减负”和教师“增负”的问题。“双减”对教师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课后服务由作业辅导和看护托管功能延伸至兴趣特长培养,中小学阶段教师各类任务负担较重,兼职课后服务更是延长了工作时间,但配套政策和保障条件并不完善。
3.教学评价导向能否扭转的问题。学历和文凭在当今社会科层体制的筛选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功利性教育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存在,加上优质学位不足,学生、教师和学校仍然要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当分数和升学率仍为政绩、学校排名和教师晋升的主要依据和标准时,就有可能出现“明减暗增”或“名减实不减”的尴尬局面。
4.家庭教育如何有效“补位”的问题。作业减少、不考试不测评,怎样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孩子学习有没有落下,孩子升学怎么办等成为家长们新一轮的焦虑。同时,如何科学有效地填补空白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在缺乏充裕时间有效陪伴的情况下孩子假期怎么过,怎样防止孩子沉迷于电视或电子产品成为家长所面临的新课题。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研究未来教育方向,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为教育赋能,以教育方式改革为突破口,探索精准高效优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的品质;深化课程改革,坚持五育并举,强化德育和体育锻炼,补足美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聚焦课后服务内涵质量提升,遴选课后服务先进示范学校创建对象,鼓励学校因校制宜探索‘1+X’托管服务模式,继续开展联合社会力量丰富个性化课程探索,努力打造课后服务升级版。
2.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推进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并通过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定等机制推进教育事业持续、优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入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训与考核,提升教学能力;探索建立专职班主任制,负责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处理班级事务,减少教师非核心工作。
3.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完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推动师资优质均衡配置;进一步完善集团化办学激励机制,促进龙头学校持续开展对子学校的帮扶;优化教育人才申报职称机制,对基层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在基础相对薄弱条件相对艰苦的学校任教的优秀人才予以优先和倾斜,促进教育公平。
4.加快教育评价方式转型。加快研究出台与“双减”政策相适应的教育评价体系,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评价学生、教师、学校,坚持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结果性与过程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不唯分数不唯升学率,特别要完善初中学业评价体系,缓解升学压力带来的社会焦虑。
5.尽快出台家庭教育配套政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结合实际出台配套政策或文件,完善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形成了全方位的校内和校外的家庭教育体系。
提案者: 黎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