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有人民的地方就有民俗,有民俗的地方就有文化。我市占据大湾区中轴核心的区位优势,兼具广府、客家与疍家等多种民俗文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求新求异消费心理的增强,人们对产品的个性化与多元化追求越来越高,使民俗文化产品走上了经济前台,成为了城市形象名片。民俗文化资源也实现了从资源到产品的转变,得到了更多的重视。挖掘东莞历史文化底蕴,加强民俗文化研究,深化民俗文化产品的研发、制造与销售流程,是东莞城市形象宣传、自我营销的一项重要策略,是提升城市品位、促进文化繁荣、振兴乡村产业,丰富居民生活,提高农业农村人口收入的重大举措,是擦亮东莞名片、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居民认同感与获得感的重要途径。

  据了解,我市目前有“寮步莞香文化”、“莞(企石)惠(博罗)客家文化”、“莞(凤岗)深(龙岗)客侨文化、“莞(虎门)穗(番禺)疍家文化”、“水乡(万江、道滘)广府戏曲文化”等多个民俗文化繁荣区。这些民俗文化不仅能拓展城市的文化深度与广度,还能丰富居民的生活、活跃地方的经济。由于我市人口结构特殊,外来常驻人口占比明显高于本地户籍人口,有很多居民的习俗文化与我市同根同源,也有很多居民对东莞民俗文化感兴趣。加速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吸引居民参与民俗文化的消费与建设,是一个多利共赢的新思路。


建    议:
  一、加大对东莞各镇街民俗文化的研究力度,提炼民俗文化产品的形象。组织专家、干部与传承人员对我市各镇街民俗文化进行研究,深入挖掘我市传统历史文脉,打造民俗文化品牌,塑造与我市经济地位相匹配、与“湾区都市”“新一线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形象,从而提升我市的文化地位、文化形象与文化影响力。

  二、推进民俗文化场地的提档升级。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莞香文化”、“客家文化”、“客侨文化”“婚庆文化”、“疍家文化”等民俗文化场地提档升级,形成风情小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揉合传统村落、宗祠文化、“非遗”技艺、广府戏曲、客家山歌、疍家渔歌资源(主)与美食资源(辅)等内容,打造一批网红打卡点,让年轻人眼中“老套”“古板”的民俗文化鲜活起来。

  三、成立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扶持文创企业。随着时代发展,许多民俗文化诞生和存续的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要让这些民俗文化“活起来”,就要对民俗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加快新兴业态培育,通过文创企业以游戏、动漫等手段对民俗文化进行二次创新,扶持和鼓励文创企业开发出形式新颖、价值永恒的民俗文化产品,推动文旅IP本土化、体验化、创新化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推进云端智慧游、3D实景游、VR漫游、工业游等线上线下融合让民俗风貌更具有时代感、趣味性,让民俗文化“好玩”起来,走进大众的生活。

  四、筹划民俗文化旅游专线,发展东莞研学旅行的民俗特色。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框架下,重点筹划一条“探寻湾区都市魅力,领略莞邑民俗文化”的民俗文化旅游专线,打造成广东省研学旅行特色线路。

  五、策划组织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推广活动。一是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配合教育“双减”政策,结合中小学校430活动与大课间形式,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的推广活动,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认同感与获得感,增强文化自信。二是利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与文化广场等场所,开展民俗文化知识学习与体验活动。三是结合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与冬至等节庆,策划节庆文化体验项目,丰富文化旅游产品,让游客在参与节日娱乐活动过程中提升旅游体验,近距离体验感受东莞民俗文化的魅力。

提案者: 致公党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