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有人民的地方就有民俗,有民俗的地方就有文化。我市占据大湾区中轴核心的区位优势,兼具广府、客家与疍家等多种民俗文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求新求异消费心理的增强,人们对产品的个性化与多元化追求越来越高,使民俗文化产品走上了经济前台,成为了城市形象名片。民俗文化资源也实现了从资源到产品的转变,得到了更多的重视。挖掘东莞历史文化底蕴,加强民俗文化研究,深化民俗文化产品的研发、制造与销售流程,是东莞城市形象宣传、自我营销的一项重要策略,是提升城市品位、促进文化繁荣、振兴乡村产业,丰富居民生活,提高农业农村人口收入的重大举措,是擦亮东莞名片、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居民认同感与获得感的重要途径。

  据了解,我市目前有“寮步莞香文化”、“莞(企石)惠(博罗)客家文化”、“莞(凤岗)深(龙岗)客侨文化、“莞(虎门)穗(番禺)疍家文化”、“水乡(万江、道滘)广府戏曲文化”等多个民俗文化繁荣区。这些民俗文化不仅能拓展城市的文化深度与广度,还能丰富居民的生活、活跃地方的经济。由于我市人口结构特殊,外来常驻人口占比明显高于本地户籍人口,有很多居民的习俗文化与我市同根同源,也有很多居民对东莞民俗文化感兴趣。加速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吸引居民参与民俗文化的消费与建设,是一个多利共赢的新思路。


建    议:
  一、加大对东莞各镇街民俗文化的研究力度,提炼民俗文化产品的形象。组织专家、干部与传承人员对我市各镇街民俗文化进行研究,深入挖掘我市传统历史文脉,打造民俗文化品牌,塑造与我市经济地位相匹配、与“湾区都市”“新一线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形象,从而提升我市的文化地位、文化形象与文化影响力。

  二、推进民俗文化场地的提档升级。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莞香文化”、“客家文化”、“客侨文化”“婚庆文化”、“疍家文化”等民俗文化场地提档升级,形成风情小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揉合传统村落、宗祠文化、“非遗”技艺、广府戏曲、客家山歌、疍家渔歌资源(主)与美食资源(辅)等内容,打造一批网红打卡点,让年轻人眼中“老套”“古板”的民俗文化鲜活起来。

  三、成立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扶持文创企业。随着时代发展,许多民俗文化诞生和存续的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要让这些民俗文化“活起来”,就要对民俗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加快新兴业态培育,通过文创企业以游戏、动漫等手段对民俗文化进行二次创新,扶持和鼓励文创企业开发出形式新颖、价值永恒的民俗文化产品,推动文旅IP本土化、体验化、创新化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推进云端智慧游、3D实景游、VR漫游、工业游等线上线下融合让民俗风貌更具有时代感、趣味性,让民俗文化“好玩”起来,走进大众的生活。

  四、筹划民俗文化旅游专线,发展东莞研学旅行的民俗特色。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框架下,重点筹划一条“探寻湾区都市魅力,领略莞邑民俗文化”的民俗文化旅游专线,打造成广东省研学旅行特色线路。

  五、策划组织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推广活动。一是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配合教育“双减”政策,结合中小学校430活动与大课间形式,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的推广活动,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认同感与获得感,增强文化自信。二是利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与文化广场等场所,开展民俗文化知识学习与体验活动。三是结合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与冬至等节庆,策划节庆文化体验项目,丰富文化旅游产品,让游客在参与节日娱乐活动过程中提升旅游体验,近距离体验感受东莞民俗文化的魅力。

提案者: 致公党市委会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致公党市委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整合东莞民俗文化资产,打造我市文创产业品牌的建议》(第20220247号)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加大民俗文化内涵挖掘提炼
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经过挖掘、整理、申报,现有东莞千角灯等10个项目列入国家非遗代表性名录,54个项目列入广东省非遗代表性名录,167个项目列入东莞市非遗代表性名录,其中民俗类项目就有国家级2项、省级10项,市级21项。我市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挖掘,先后出版了《东莞木鱼书》、《东莞民间音乐集成》、《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非遗著作,市图书馆的地方文献专区还收藏了《东莞风俗叙述与研究》、《高埗水乡民俗集萃》、《东莞客家民俗文化:清溪的个案》等地方风俗文化艺术专题文献约200册,以上文献为本地民俗文化研究、文化产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一手资料,具有不可或缺的信息价值。
二、推进民俗展示场所提档升级
阵地建设方面,依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作为我市非遗展示的主阵地,展厅分八个区域立体展示东莞非遗项目,每周定期举办“非遗课堂”和“非遗墟市”,让市民沉浸式体验东莞非遗;全市25个市级以上非遗传承基地、16个主题非遗馆定期举办传承活动,已渐成规模,广受市民追捧。各镇街的民俗展示场所也不断提档升级,如:茶山、寮步、凤岗等镇依托原有旅游载体,主动挖掘民俗、莞香、客侨等历史文化内涵,融入宗祠文化、国家级“非遗”技艺、中国客家山歌之乡等文化资源,举办忠孝文化节、采香节、客侨文化节等一系列传统文化活动,丰富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质;南社明清古村落、香市文化旅游区、龙凤山庄影视旅游区成功申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寮步镇(寮步香市)成功创建首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和首批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接下来,我们将在各类非遗馆中融入游客中心、非遗展演中心等功能服务,打造文旅融合的城市文化体验馆。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镇街依托旅游景区、游乐园、城市广场,融入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和服务元素,建设一批集地域非遗展示、展演、体验、交易等功能于一体,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城市文化体验中心。
三、推动民俗文化产业走进大众
 为让传统文化走进大众生活,我市先后举办了两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大赛,整合高校、专业协会、文创机构等资源,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非遗文创队伍,激发文创企业开发非遗文创产品的热情。同时,我市以《东莞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文旅产业政策体系为文创产业发展的工作抓手,培育了运河创意公社、灵狮小镇等一批优质文化产业园区,以及“Laura劳拉”等潮玩品牌IP。运河创意公社培育了建筑设计、艺术生活、创意策划类文化企业50多家,园区品牌影响力逐步增强;灵狮小镇搭建产业对接平台,大力推动动漫原创、游戏开发、创意设计、企业产业化发展,引进了一批文化创意及科技企业,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德伸公司创立的Toycity潮玩品牌,其IP“Laura劳拉”位居中国原创潮玩产品销量前三,单个IP估值达2亿元,成为文创领域的知名品牌;东莞市微石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已发展为拥有piececool(拼酷)ICONX、Metomics品牌,并对产品拥有自主的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企业,产品有以凤冠和花轿为代表的中国风模型、“十里红妆”婚庆系列产品、被评为“2020年度广东十佳非遗新造物”的国家级非遗文创产品千角灯等。文创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市民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关注和参与。
四、打造莞邑民俗文化研学游
为更好地推进文旅融合大发展,自2018年起,我局联合东莞市青年国际旅行社联合举办“东莞非遗进校园”活动,利用东莞青旅的行业优势,尝试把非遗进校园活动与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结合起来,盘活非遗基地、非遗专题馆和非遗墟市等教育体验资源,打造“非遗研学”活动,几年间全市3万多名学生走进非遗传承基地,深度体验东莞非遗魅力。策划开发非遗旅游路线,现已开发非遗游径若干条,涉及莞香、腊肠、豆酱等非遗项目,在传播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促进了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发展。今年,在年度重头戏“江湖山海”系列非遗活动中,与东莞巴士公司合作开通“东莞非遗巴士”专列,打造并推出近20条非遗旅游路线,向市民推介莞香、龙舟、麒麟文化,民众参与民俗文化的传承将掀起新一轮热潮。
五、创新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形式
我市有众多传统文化品牌活动,如“龙舟月”、“茶园游会”、“大埗巡游”、“康王宝诞”等,在保持东莞传统文化特色的前提下,我们积极探索、不断提升活动的精神品质。2017年至今连续策划举办四届东莞腊味节,恢复东莞民间“开腊”仪式,将东莞腊味节打造成岭南地区腊味行业交流的新平台;在全省率先举办“东莞香典”活动,活动开展6届以来,每一届都有创新突破,逐步成为广东沉香界知名的品牌活动;今年还启动“江湖山海”东莞非遗系列活动,以水乡功能区、松山湖功能区、银瓶合作创新区、滨海湾新区“四大战略平台”为依托,结合水乡文化、疍家文化、客侨文化和茶香文化的历史文物、生态保护、古村落等文化特色,整合龙舟月、采香节、麒麟节和腊味节等文旅系列活动,发动东莞市33个镇街(园区)参与其中,市、镇联动全面铺开,活动拟举办线上线下活动超过200场次,预计线上参与人次逾1亿之多。
此外,我市各图书馆、博物馆等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功能,结合传统节日、非遗项目开展各类主题教育体验活动。如鸦片战争博物馆结合自身优势,在每年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重阳等节日上精心策划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带领观众体验节日习俗;可园博物馆策划“我们的节日”品牌活动,去年首次在中秋前夜尝试博物馆夜间开放,举办了“容”归故里邀明月——可园“博物馆之夜”主题活动,邀请近百名观众走进博物馆,体验夜游可园、猜灯谜、看展览、赏明月,感受家乡文人的乡邦情怀;市图书馆开发、引入了“沙田镇首届龙舟节书法摄影作品展”“五载耕读 五谷丰登 东莞农耕文化的五色地图展”“莞香历史文化与沉香产业发展综合展”等各类民俗文化展览,让更多读者通过观展近距离了解东莞的赛龙舟、粤剧、农耕、莞香、年俗等民俗文化,从而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青少年在动手参与的过程中体验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传承民族精神,增加文化自信。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办理单位: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