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大科学装置是粤港澳综合性科学中心的核心,人才是大科学装置的核心,培养大湾区自己的大科学装置人才刻不容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自2011年,华南地区第一台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落户东莞市以来,东莞市积极推动了松山湖材料基因实验室、阿秒激光、南方光源在东莞落地,从而支撑了大湾区成为了继合肥、上海、北京之外的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但是,无论是大装置的建设方,还是运行方、实验方都来自中科院。大科学装置与大湾区的人才互动更多体现在具体用户实验的协作,甚至实验数据分析也极大依赖中科院的协助。由于没有人才培养的合作,大湾区相关学科、人才的发展并没有因大装置的建设运行而直接受益。

  大科学装置大都涉及综合性学科,需要各个方面的人才。以中国散裂中子源为例,建设运行中,涉及物理、化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和药学等多个一级学科。虽然散裂中子源本身肩负着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责,但是科学院大学本身的研究生资源有限,每年委托散裂源培养的研究生人数只有10人左右,相对于散裂源400人左右的人才队伍,明显不足。

  东莞市乃至整个大湾区也非常需要通过大科学装置培养自己的学科、人才。从推动一流学科、一流大学的建设的角度,依托大科学装置进行人才培养和交流是独一无二的优势,可以直接强化相应大学的相关学科的双一流建设,培养大湾区自己的大装置建设运行队伍,培养出善于使用大装置作出卓越研究的科研队伍;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角度,大装置建设运行中会不断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方案,只有深入的和大装置进行人才培养的合作,才能尽快尽好的将它们产业化。


建    议:
  一、参考“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东莞)”建设的经验,结合大科学装置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由东莞市教育局、科技局推动本市高校与大科学装置签署战略协议,联合培养研究生。

  二、参考上海市推进高校-研究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由教育主管部门协调大湾区高校与本市大科学装置集群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选择大学、选择专业、选择一定的优秀研究生名额,依托大科学装置联合培养研究生。为推进东莞市人才建设、大湾区大学的双一流建设,推动大湾区高新技术的发展,培育更多人才。

提案者: 致公党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