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已促使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密不可分。近年来,为鼓励香港青年人主动融入大湾区发展、推进两地互利合作,我市积极宣传贯彻中央、省、市系列惠台港澳政策,推动台港澳青年就业创业平台建设,加强莞港青年交流交往,两地青少年交流的宣传力度越来越大,交流方式也越来越丰富,配套政策也越来越完善。香港方面亦积极宣传与推动香港青少年与内地的交流与互互动,越来越多的莞港青少年积极参与其中。


建    议:
  为进一步加强莞港青少年的交流,本人建议:

  一、加强两地媒体交流与合作,形成定期合作交流机制

  今年10月,我市充分利用媒体传播优势,组织举办了“莞台港澳媒体行”交流活动,聚焦台港澳青年在莞创新创业,宣传我市在吸引台港澳青年创业就业的创新举措、亮点和成效,营造更加浓厚的莞台港澳融合发展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建议:建立莞台港澳三地媒体交流长效机制,加强两地有关青少年交流方面的政策、活动的宣传与推广,以扩大两地交流的空间与深度。

  二、加强莞港两地青少年双向互动,逐步由“请进来”向“走出去”的双向平衡发展

  由于莞港两地的交流活动多集中于香港青少年到内地体验学习,而香港地区由于政策配套、接待能力等多方面因素限制,未能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促进内地青少年来港,以致双向的交流主要以单向的模式完成。

  因此,建议莞港两地政府协调考虑加大力度推动内地优秀青少年及民间团体以不同形式与香港青少年多作互动交流的机制,通过“走出去”向香港青少年宣传内地的政策、环境等,并给“走出去”的青少年及民间团体在财务上、配套协调方面为他们提供资助,以使两地青少年可以双向互动和平衡发展。

  三、加强莞港两地青少年心理诉求的调研,针对性的协调双向关注的焦点

  香港青少年群体中有不少生存状态比较严峻,房价高,物价高,导致不敢失业,不敢生病,加上对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及法制等基本国情未有全面掌握,甚至还存在不少误解,以致形成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落差,心存怨气,被外部势力利用。

  目前,我市出台了较多的政策支持香港青年来莞创新创业,有效保障了来莞香港青年的民生发展。但在莞的香港青年中,仍然缺乏同等的居民待遇,在医疗、入学、居住方面等方面与本地户籍居民同仍然是有差异,未能有效的解决到香港青年对来莞创业在生活上的忧虑。

  因此:建议进一步创新人才户藉身份政策,给予莞藉港澳青年同等居民待遇,把他们当成“自己人”。加深莞港澳间的同乡情宜,强化港澳青年的爱国爱港意识。

  

提案者: 梁毓雄

市台港澳事务局

尊敬的梁毓雄委员:
  非常感谢您对莞港澳青少年交流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加强莞港青少年交流的建议》提案(第20220241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由黄慧红局长牵头,联合有关部门共同梳理研究。现就您提出的建议答复如下:
  青少年是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力军,推动莞港澳青少年交流,促进港澳青少年融入大湾区建设是当前的重要工作。一直以来,我们通过积极推动东莞与港澳地区在科技创新、教育科研、文化艺术、青年创业等领域交流交往,不断加深港澳同胞对东莞的认识,不断创造莞港澳合作机遇,广泛凝聚港澳青年力量,持续推进莞港澳交流交融。
  一、拓宽宣传渠道,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创新宣传手段,打造咨询互通平台。整合人民网、新华网、香港大公报、香港商报等各方媒体资源优势,开设南方+客户端“东莞台港澳”专栏、政府公众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结合“两会”“建党100周年”“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着力推送涉台港澳政策解读、台港澳同胞建言献策风采、在莞台港澳同胞精彩故事、疫情防护指南等信息,广泛宣传东莞迈入“双万”时代的新形象,全景式传播东莞台港澳工作好声音。
  二是深化媒体交流,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组织邀请CCTV栏目组、人民日报、南方日报、香港TVB、我市新媒体等央媒、省媒、市媒及境外媒体,策划开展“两岸故事惠”“创新未来 璀璨湾区”、台港澳青年在莞发展等新媒体专题采访活动;积极配合人民网《大湾区 大未来》、香港TVB《大湾区活好D》、东莞电视台《逐梦东莞》等节目组,深度挖掘在东莞创新创业、扎根发展的台港澳青年奋斗历程、经验感受、成功故事,相继以电视节目、新闻报道及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在各大主流媒体平台刊发,营造莞台港澳融合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鼓励更多台港澳青年融入大湾区。
  二、谋划多元项目,促进交流交往
  一是精心搭建平台,保持交流热度。积极打造“青春你我荟莞邑”莞台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平台,通过举办莞港澳青少年成长营、莞台港澳青年故事会、青少年羽毛球邀请赛等文化、体育、科技类活动,精心设计行程,增设故事分享、趣味问答、建微信群等互动环节,提升港澳青少年的参与热度,让港澳青少年全方位了解东莞,加深港澳青年对大湾区的认识,激发他们参与大湾区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来莞逐梦圆梦的热情。
  二是充分挖掘资源,提升交流成效。建立“美在东莞”数据库,形成248个参观点、80条参访路线、56项专家课程、上千名人员数据库,全方位深入挖掘东莞特色,含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生态五大类参观点,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领域、不同目的的台港澳团组考察需求,有助于引导较少回莞的港澳青少年近距离了解东莞青年的日常生活,全方位促进港澳青少年了解东莞经济社会面貌,增强他们来莞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三是打造研学基地,做实交流文章。积极挖掘有特色、拥有良好港澳青少年交流资源和基础的机构或场所,授予东莞台商子弟学校、东莞龙昌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东莞青年之家孵化器有限公司三个莞台港澳青少年交流基地;与暨南大学共同为鸦片战争博物馆授牌,共建粤台港澳青年国情教育基地。依托这些基地开展常态化的青少年交流活动,强化莞港澳文化、体育、科技、国防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增进莞港澳青年的感情,为莞港澳青少年架起交流交往交融的桥梁。
  四是线上线下结合,扩大交流范围。突破因疫情导致的局限,加大宣传提升影响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港澳青少年特点,谋划了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强的线上交流活动。一是科技教育交流活动邀请香港、澳门青少年以线上形式进行科技竞赛、观看城市宣传片、交流分享等,加强了港澳青少年对东莞科技创新发展的认知,促进莞港澳青少年的交流融合;二是借助南方+等重量级媒体的影响力,对活动现场进行全程直播,提升线上参与度,扩大宣传范围,进一步提升活动影响力。三是活动情况、音视频资料上传到“青春你我荟莞邑”交流平台微官网,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交流与宣传平台。
  五是强化爱国教育,突显交流主题。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诞辰、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通过举办青少年国防体验营、青少年文艺联欢会,承办台湾青年岭南行,参与谋划湾区青创莞港交流会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活动、“潮流东莞·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经典粤语金曲之夜等活动,组织港澳青少年体验国防军事项目、观看爱国主题电影,介绍东莞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政策、基地及发展潜力,邀请港澳青年学子参与文艺表演,唱响爱国歌曲,加深港澳青少年对中国近代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进一步增进了港澳青年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强化了爱国爱港意识。
  三、推动平台建设,吸引青年集聚
  一是高标准谋划港澳青创基地建设规划。出台《东莞市关于推动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按照“少而精”的原则,强化松山湖基地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效应,引领滨海湾新区(青创城)、南城CBD(香港国际服务中心)、虎门(TOD)、常平(香港城)分别打造为高质量基地,形成我市“1+N”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格局,并明确了松山湖等9个镇街(园区)作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先行区,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先行区错位发展、办出特色、办出亮点,依托各自的产业优势创建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载体。我市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已于去年获评为首批省级“粤港澳大湾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统筹松山湖国际机器人基地、光大WE谷、林润智谷、粤港文化创业服务中心等8个站点单位,目前已累计引进96个具有港澳籍或港澳高校教育背景的人才项目在园区落地发展,带动111名港澳籍人才就业,港澳项目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滨海湾新区等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逐步推进,目前已引入港澳项目30个,带动39名港澳籍人员就业。此外,虎门TOD、东莞国际商务区香港中心(南城)在建中,常平“香港城”已完成工程立项。
  二是强化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将港澳青年就业创业纳入我市3.0版“促进就业九条”,开展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生活补助工作,积极引导港澳青年申领就业创业补贴,鼓励港澳青年免费享受专业化、多层次的创业培训等,让符合条件的在莞就业创业港澳青年可以同等享受我市各项就业创业政策。出台《东莞市扶持科技人才创业实施管理办法(试行)》《东莞市关于建设创新创业综合体 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工作方案》等,支持有条件的镇街(园区)建设创新创业综合体,支持港澳青年人才携科研成果来莞创业;落实大湾区境外高端人才认定及个税补贴政策,实施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支持包括港澳高校在内的在读研究生来莞开展联合培养等,吸引更多港澳青年来莞就业创业、学习和生活。
  三是深化数字人才交流平台建设。我市打造“技能莞家”线上学习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向企业、学校和个人免费开展大规模多层次线上职业技能培训,涵盖3002门课程,涉及工业机器人、机械工程、智能家居、汽车维修、粤菜师傅等众多领域,鼓励莞港澳青少年在线学习,促进产业用工需求和职业技能培训有效衔接。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推动数字化平台建设,提升青少年交流成效。统筹优化政府部门、民间组织、青年社团的常态化沟通机制,推动数字化智慧型交流平台建设,实现信息互通互联、资源整合利用、强化组织安排,谋划多元化、新颖性、流行性的莞港青少年活动,通过专有的数字化交流平台,突破时间、空间、地域、疫情等因素限制,逐步由“请进来”向“走出去”双向平衡发展,为莞港青少年提供更广阔、更时效、更便利的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香港青少年对东莞乃至大湾区的认识与了解,助力多领域、深层次合作,稳步提升莞港青少年交流成效。
  二是优化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推动香港青年来莞发展。进一步优化各项香港青年来莞就业创业政策,整合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资源,通过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等途径,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继续落实开展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生活补助和各项补贴申领、加强与港澳科创资源对接、强化与港澳有关机构合作等工作,为吸引香港青年各行业人才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
  三是拓展新媒体宣传矩阵,扩大港澳宣传流量。加强与港澳地区主流媒体的沟通联系,积极顺应新媒体时代发展变化、人民群众新期待,创新宣传新思想的工作理念、内容形式和方式方法,不断拓展港澳地区的新媒体宣传平台与渠道,合作谋划开创具有分众化、精准化、社交化的新兴宣传手段,依托新媒体资源优势,扩大港澳青少年流量群体,广泛传播有影响力的东莞好故事、好声音,形成主动宣传、正面引导、浓厚氛围的新宣传格局。

办理单位: 市台港澳事务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