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制造业是东莞立市之本。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强做大我市数字产业的重要途径。而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
目前我市在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我市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小,仅为广深的1%,无法有力支撑制造业数字化发展。
我市是世界制造名城,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330家,拥有丰富的数字化应用场景。而据调查,2020年我市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共有32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营业收入为189.76亿(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的营业收入约为100亿),短板非常明显,与广州深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广州2020年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企业数量为2361家,总营收为4913.58亿。深圳市纳入2019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企业共2673户,年营业收入15550.1亿元。其中,软件收入8410亿元。从调查数据来看,我市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规模仅为广州、深圳等城市的1%?2%。
这表明,我市数字关键技术的供给力量严重不足,普遍缺乏互联网科技基因,无法有力支撑制造业数字化发展,与我市丰富的数字应用场景不匹配。我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在数字技术领域对外依存度较大。
二是我市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赋能总体水平偏低。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工业制造企业的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不足40%,大多数企业对数字化转型信心不足和存在疑虑,离数字化全面普及还有差距。传统制造行业数字化水平较低,同一行业中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数字化程度差异较大,普遍存在“重硬轻软”现象。
三是我市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人才吸引力有待提升,结构供给不平衡。
目前,我市“数字经济+制造业”的数字人才生态结构不尽合理,对高层次的软件技术人才吸引力不足,具备数字技术与产业经验融合的跨界型人才严重短缺。初级软件技能人才的培养也跟不上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增长。
四是我市软件与信息技术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存在卡脖子风险。
目前,我市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的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对外依存度较大,存在“卡脖子”风险。核心工业软件、芯片和高灵敏度器件等产品自主供给能力薄弱;移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处于初级阶段,产品生态不完善,未能进入迭代升级良性循环;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依然缺乏,技术驱动生产能力有待加强。
一、引进和培育数字科技龙头企业,增强我市互联网基因,培育一大批数字技术企业和新型平台企业,整体提升我市软件行业的整体产值,目标应不低于广州、深圳等城市的30%。
二、推动制造业产业公共赋能平台建设,为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提供良好发展空间。建设制造业数字化赋能平台、网络安全监测平台等公共技术平台,解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涉及的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问题。
三、探索新型数字人才培养模式,为东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针对我市新型高层次数字化人才不足的现状,结合现行的人才科技产业政策,进一步加大数字化转型领域高端复合人才的培养力度,支持重点行业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加强合作,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训,持续提升劳动者的数字素养。
提案者: 致公党市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