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制造业是东莞立市之本。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强做大我市数字产业的重要途径。而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

  目前我市在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我市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小,仅为广深的1%,无法有力支撑制造业数字化发展。

  我市是世界制造名城,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330家,拥有丰富的数字化应用场景。而据调查,2020年我市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共有32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营业收入为189.76亿(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的营业收入约为100亿),短板非常明显,与广州深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广州2020年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企业数量为2361家,总营收为4913.58亿。深圳市纳入2019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企业共2673户,年营业收入15550.1亿元。其中,软件收入8410亿元。从调查数据来看,我市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规模仅为广州、深圳等城市的1%?2%。

  这表明,我市数字关键技术的供给力量严重不足,普遍缺乏互联网科技基因,无法有力支撑制造业数字化发展,与我市丰富的数字应用场景不匹配。我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在数字技术领域对外依存度较大。

  二是我市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赋能总体水平偏低。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工业制造企业的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不足40%,大多数企业对数字化转型信心不足和存在疑虑,离数字化全面普及还有差距。传统制造行业数字化水平较低,同一行业中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数字化程度差异较大,普遍存在“重硬轻软”现象。

  三是我市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人才吸引力有待提升,结构供给不平衡。

  目前,我市“数字经济+制造业”的数字人才生态结构不尽合理,对高层次的软件技术人才吸引力不足,具备数字技术与产业经验融合的跨界型人才严重短缺。初级软件技能人才的培养也跟不上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增长。

  四是我市软件与信息技术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存在卡脖子风险。

  目前,我市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的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对外依存度较大,存在“卡脖子”风险。核心工业软件、芯片和高灵敏度器件等产品自主供给能力薄弱;移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处于初级阶段,产品生态不完善,未能进入迭代升级良性循环;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依然缺乏,技术驱动生产能力有待加强。


建    议:
  一、引进和培育数字科技龙头企业,增强我市互联网基因,培育一大批数字技术企业和新型平台企业,整体提升我市软件行业的整体产值,目标应不低于广州、深圳等城市的30%。

  二、推动制造业产业公共赋能平台建设,为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提供良好发展空间。建设制造业数字化赋能平台、网络安全监测平台等公共技术平台,解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涉及的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问题。

  三、探索新型数字人才培养模式,为东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针对我市新型高层次数字化人才不足的现状,结合现行的人才科技产业政策,进一步加大数字化转型领域高端复合人才的培养力度,支持重点行业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加强合作,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训,持续提升劳动者的数字素养。

提案者: 致公党市委会

市工信局

致公党市委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促进我市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为我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关键支撑的建议》提案收悉。感谢贵单位对我市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以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心和支持。针对贵单位所提问题及建议,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壮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近年来,东莞市按照省、市产业集群的有关工作部署,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纳入到五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进行重点培育,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提速发展,加快打造经济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新格局。
  (一)编制产业集群顶层设计
  结合国家“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省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等顶层设计精神,我市正在编制出台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十四五”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任务,到“十四五”期末,力争全市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突破300亿元,争取全市软件业务收入合计突破1000亿元规模,同时,围绕创新能力、优质企业培育引进、产业布局、产业活动、产业人才等方面,部署了各项重点任务和重点工作,指明了产业发展的路径方向。
  (二)开展软企梯度培育工作
  一是实施“软企倍增”计划。结合全市“倍增计划”工作,根据软企特点制定专门遴选标准、单独排名,保障软件类企业占比,通过政策倾斜,促进其快速实现规模与效益倍增,支持一批优质的、高成长性的软件企业做大做强,共计推动36家软件企业纳入市“倍增计划”。
  二是实施软企上规模、软企营收增量奖励项目,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一方面,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按成长规模分档次予以奖励,最高奖励100万元,倍增软企奖励金额翻倍;另一方面,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按其新增营业收入部分予以奖励,最高奖励500万元,倍增软企最高奖励800万元。2021年软企营收增量奖励项目资助企业20家,软企上规模奖励项目资助企业13家,奖励金额合计超4200万元。
  三是建立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升规纳统标的企业库。充分挖掘“2020 年营收在1500万至2000 万区间且未纳入统计局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的软件企业,具备软硬分离条件的工业企业,分类建立好标的企业培育库,给予重点关注及重点扶持,促进其尽快达到规模以上。
  (三)积极跟踪一批招商项目
  联合行业协会、产业集聚区、试点园区,搭建软件产业重点招商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建立重点项目台账。
  一方面,由专人专责跟进重点项目进展情况。以“龙头链主”项目(核心软件攻关基地项目)建设为契机,吸引“龙头链主”企业的生态伙伴在东莞落地,开展本地化服务。今年以来,成功招引中软国际(中国软件百强企业)、鑫蜂维网络(阿里云生态)、百度飞浆、华为花瓣、上海望友等重点项目相继落户东莞,预计今年内为莞引进数字经济人才超3000人、营收超100亿元。
  另一方面,依托产业集聚载体,开展联合招商。自2019年以来,我市共计认定了松山湖光大WE谷、中集智谷,南城天安数码城、南信产业园4个东莞市数字产业集聚试点园区,建立起市工信局、镇街、试点园区三方联合共建机制,联合出台扶持政策、开展产业招商、开展监测分析,集中要素扶持资源,推动软件、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在试点园区集聚。2021年,4个试点园区共计新招引软件企业75家,集聚软件从业人员近10000人,培育发展出规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17家,占全市规上企业数量达14.8%。
  二、提升本地服务供给能力,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一)创新打造东莞市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提升数字赋能供给
  围绕市政府提出“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鼓励云平台免费提供基础业务服务等方式,推动更多中小企业‘上云用云’”工作目标,大胆创新设计“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政策,目前已认定了东莞华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东莞思爱普(SAP)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两家市级赋能中心,皆进入实质性运营阶段。两家赋能中心依托各自产品和方案的优势,通过展厅多样化展示数字化转型产品、服务,开展供需对接、人才培养等各类活动,现已组建超过60人的本地团队,开展我市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已成功签约110家工业企业,合同金额超过8900万元,赋能莞企效果初显。
  (二)建设“东莞市工业数字大厦”,培育数字经济发展生态
  建设“东莞市工业数字大厦”及“东莞市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中心”,搭建我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供需资源平台,为东莞企业提供一对一数字化诊断咨询,鼓励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企业在平台上发布人才需求、技术需求、场景应用需求、解决方案、实施案例,建立完善的企业需求库和企业解决方案库,开展人才、技术、市场、运营等合作,引导供需双方在线上和线下开展对接。目前已入驻了68家数字产业企业,初步形成“三基地两中心”的服务体系建设框架。
  三、探索新型数字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数字化转型人才培训高地
  我市历来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2021年出台了《东莞市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行动方案(2022-2024年)》(东府〔2021〕71号),构建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不断整合高校院所、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公共服务平台等各类社会资源,围绕我市重点布局的产业需求,推动我市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在数字经济人才方面,通过开展技工院校基础专业培养、联合龙头企业提供数字技能培训项目、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工作,加大数字化人才培养力度。今年以来,市工信局、市人社局与华为、智通人才、中软国际、易思训、信盈达等重点机构多次座谈,研讨数字化转型人才建设工作推进方式方法,探索人才需求调研、招引培育等事项,启动全市数字经济人才发展调研工作。据前期调研统计,目前我市143家规上企业从业人员约1.8万人,东莞全市软件人才缺口约5.4万人。计划今年内形成一份课题研究报告和一份《东莞市数字经济人才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暂定名),以“调研报告+工作方案”的组合拳方式形成工作成果并落地实施。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大力度提升软件产业发展增量
  一是做好产业发展长远规划。加快出台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十四五行动计划,做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明确产业发展路径定位,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的有关工作部署。
  二是完善政策体系,加快兑现各项扶持政策措施。一方面,推动软件企业用好用足产业集群核心区(集聚区)资助项目、软企上规模奖励项目、软企营收增量奖励项目、经济贡献增量奖励项目、租金补助项目等各项财政扶持措施和软件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等税收优惠,充分发挥财税资金引导刺激作用,提升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性。另一方面,研究增设上云上平台项目、信息化认证奖励项目的扶持政策措施。支持一批本地重点服务商推动我市企业“上云上平台”,根据“上云上平台”实施类型,对重点服务商予以事后奖补。支持市内企业开展国家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I)等国际国内资质认定,对通过认定的项目进行奖励。
  三是强化产业招商,加快推动一批重点项目在莞落地。上下联动合作建立产业招商机制,优化招商落地政策,引导支持镇街(园区)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和定位,主动引进各类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企业。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我市设立独立法人企业,择优予以重点扶持,特别是加大龙头企业招引力度,实施“一企一策”。同时以建设工业软件攻关基地为契机,支持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引入合作伙伴,不断丰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供给,形成服务生态。
  (二)全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一是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参照苏州、佛山等城市先进做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智能工厂(车间)扶持政策,支持基础条件好的企业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以样板示范引领带动相关企业数字化转型。优化调整现行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制定出台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贯标引导扶持政策,激励更多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贯标,全年新增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1080家,累计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5000家,带动3万家企业上云用云降本提质增效。
  二是打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平台。高标准建设赋能中心,支持赋能中心面向中小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全流程业务需求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增强数字化转型供给能力,全力推动华为、SAP两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落地运营,争取1-2家数字化转型龙头服务商落地东莞,构建完善赋能服务体系。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服务能力、提高行业覆盖面,本地企业入选国家工信部门认定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给与一定奖励。
  (三)整合资源共同推进数字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联同市委组织部人才办、核心软件攻关工程工作专班、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东莞理工学院等单位,围绕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和核心软件攻关需求,共同研究制定东莞市工业软件人才引进和培养专项扶持政策,加快出台《东莞市数字经济人才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暂定名),抢抓数字化转型人才建设工作推进重要窗口期。
  二是重点支持东莞理工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土优势高校加强核心软件相关学科建设,研究新设立工业软件学院,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本科、研究生教育和在职培训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具有示范性的高质量软件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用好用足现有特色人才政策,特别是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相关政策,引进和培养一批能下沉到工业一线的软件工程师,如依托电研院,对接推动电子科技大学软件专业研究生来莞实践、培训和争取留莞就业。

办理单位: 市工信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