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新冠疫的情爆发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作为中国经济生力军的中小微企业影响更大,使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陷入了极大的困境中。我市作为国际制造名城,截至2021年10月底,有市场主体143.52万户,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其中规上企业11330家,我市中小微企业数量增长速度快且营收增长速度快,但中小微企业盈利能力仍需提高,受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市中小微企业发展面临巨大的考验和挑战。对此,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抓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密切关注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经济的影响,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帮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缓解房屋租金压力的实施方案》等政策,就刚刚过去的大朗疫情出台了支持大朗镇纾困解难八条政策措施,多措并举稳投资、稳产业链供给,在这次疫情大考中,东莞交出了较为满意的答卷,东莞经济复苏,上半年GDP增速仅次于深圳。
对于疫情影响,各大城市均采取不同措施,其中北京市在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北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修订草案)》提出建立中小企业应急援助救济制度。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建立科学、系统、常态化的中小微企业救助体系对东莞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中小微企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和重要基石。中小微企业在我市经济实体中占比90%以上,且规上工业企业中小微型企业占比97.6%,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小微企业能否稳步发展直接关系我市经济发展大局。
第二,中小微企业风险抵御能力较弱,受疫情、自然灾害等外部环境影响大。从我市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难点:一是疫情防控,人流、物流受阻,直接影响生产活动,71.2%的企业反馈物流成本增加;二是原材料价格上涨、芯片短缺等负面影响持续,受疫情影响,84.8%企业反馈今年的原材料采购成本增加,部分原材料紧缺较为严重,影响产出;三是疫情影响到原材料供应、研发、销售等环节,产业链易出现断裂,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四是房租增加,招工难招工贵提高用工成本;五是资金周转难是中小微企业长期存在的问题,疫情期间的挑战更让中小微企业雪上加霜。

建    议: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建议建立科学、有序、精准、系统的中小微企业救助体系:
一、立足东莞实际,分行业探索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救助管理制度框架和工具箱,参照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制定《东莞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救助和评估机制。当发生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外部环境影响中小微企业生存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时采取税费减免、房租减免、融资支持等措施,形成长效化应急响应机制。
二、优化我市中小微企业应急救助管理体系,制定分门分类的支持战略。依托专业智库力量,针对我市小微企业产业类型,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战略,引导企业的数字化、科技化转型,做好企业的“疫后重建”。
三、依托“企莞家”服务平台,强化信息服务建设。做好面向中小微企业各类信息集成、数据集成、服务集成,提升平台服务能力,尽可能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所需要的全部政务服务,以及所需要的社会服务的具体途径和链接。
四、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引领中小微企业数字化升级。建议相关部门借助数字经济发展优势,运用产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一套完善的制度流程,形成行业内的生态系统,搭建好数字基础设施平台,通过数字赋能鼓励中小微企业融入数字经济,为企业让利。
五、搭建与中小微企业发展对应的中小银行体系,成立中小微企业互助发展基金。鼓励中小微企业形成互助网络,借鉴“格莱珉银行”、“桂林银行”等模式建立中小微企业保证金池,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鼓励中小银行数字化升级,主动对接金融科技,建立信用评价、信用信息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鼓励政策层面引导中小微企业或行业建立预防性现金储备池,建立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作为应对外部环境的备用金,提高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

提案者: 致公党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