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一、文化街区的背景

  街区是城市的细胞和基本单位,是城市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保证。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文化街区的打造有利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新载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街区的地位和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街区已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新型聚焦点,有利于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有力推动城市经济蓬勃进步。街区作为当地人文生活的“博物馆”,为向全国甚至国际视野展示城市个性化形象提供最具生命力的舞台。

  二、文化街区的现状

  日前一些经济实力不强、流动人口不多,商贸流通不发达的城镇,一面追求形象工程,不顾历史传统原貌甚至拆除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盲目复制国内部分网红文化街道,只为满足开发商的商业意图。这种不负责任、急功近利的做法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有机网络和肌理,损害当地历史文化和区域特征。这些“文化街区”便成了毫无历史感和毫无认同感的城市空间。

  三、文化街区的规划与建设

  1. 适应原有自然环境:尊重当地的地形地貌,保护自然环境景观和生态平衡。强调地形地貌的特色,实现与环境相得益彰,不破坏其原有领域感和归属感。

  2. 挖掘城市文化特色:注重城市的发展里程,展示不同时期的面貌,突出特定时期的形态特征。挖掘城市的历史文脉中的传统建筑、传统市井生活和历史人物来展现文化街区的独特形象。

  3. 地方性材料的运用:合理运用富有地域文化特性的材料来营造街区的景观。同时兼具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和节省能源成本的优势。

  4. 注入丰富体验活动:在不破坏原有环境协调性的基础上,设计多样性的活动推动人与街区环境之间的互动,从而激发文化街区的活力。

  5. 满足不同活动人群:优质的文化街区满足不同人群的行动需求,包括正常人群,弱势群体如老人、小孩以及行动不便者等。需保障环境的舒畅性和安全性。

  6. 交通组织的合理性:有效实现人车分离,合理布局步行区域,设置清晰标识。

  7. 重视场所人文情怀:以历史文化为链接,创造富有时代特征的人性化空间。成为使来访者产生情感共鸣的城市公共场所,营造文化街区“家”的感觉。

  四、文化街区的案例分析与提议——石龙中山路

  1. 背景:中山路作为石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最具特色的是这里规模宏大、风格统一的岭南特色骑楼。骑楼下的商铺里,聚集了石龙的多种非遗制作技艺——醒狮头、灯笼仔、麒麟、新昌鼓等。除此之外,传统地道美食也是中山路上的一大亮点:奇香菜馆、电池厂早餐铺、濑湿铺肉丸粥等。

  2. 问题:道路情况较差,交通通行不顺畅。场所缺少停车位置,违规停车现象普遍,不利驾车游客来访。单行车道的设置选择严重影响临镇(石碣镇方向)游客的驱车来访。娱乐消遣选择较少,吸引游客元素不足。城镇对镇区文化宣传不足。场地缺少公共厕所。传统技艺店铺分布不够集中,缺乏游玩路线的连续性。街区本土文化特色不够突出,缺失人文情怀共鸣感。

  
建    议:
  -全面修整道路情况
  -实行人车分流,应用慢行系统:人行和骑车成为游览石龙老街的交通选择
  -周边邻近地带集中设置大型停车区(例:人民广场)
  -引进现代年轻潮流元素(例:小型艺术馆、粤剧元素茶馆、咖啡店、brunch店、古早店等打卡点)
  -新增传统美食元素(结合本土东莞美食文化)
  -不定时组织大小型节日(包括老街文化类、美食类、互动类),运用更多媒介宣传本土文化(例:抖音、小红书、B站、微博)
  -设置现代化公共厕所
  -将区域内甚至周边传统技艺店铺集中转移分布在中山路主街道的位置(例:竹器街、绿化东路的字画店和古玩店)
  -将石龙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对中山路老街的改造中(例:举重文化、中山公园“红色革命”的历史宣传、粤剧元素)

提案者: 陈柱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