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一、文化街区的背景
街区是城市的细胞和基本单位,是城市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保证。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文化街区的打造有利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新载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街区的地位和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街区已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新型聚焦点,有利于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有力推动城市经济蓬勃进步。街区作为当地人文生活的“博物馆”,为向全国甚至国际视野展示城市个性化形象提供最具生命力的舞台。
二、文化街区的现状
日前一些经济实力不强、流动人口不多,商贸流通不发达的城镇,一面追求形象工程,不顾历史传统原貌甚至拆除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盲目复制国内部分网红文化街道,只为满足开发商的商业意图。这种不负责任、急功近利的做法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有机网络和肌理,损害当地历史文化和区域特征。这些“文化街区”便成了毫无历史感和毫无认同感的城市空间。
三、文化街区的规划与建设
1. 适应原有自然环境:尊重当地的地形地貌,保护自然环境景观和生态平衡。强调地形地貌的特色,实现与环境相得益彰,不破坏其原有领域感和归属感。
2. 挖掘城市文化特色:注重城市的发展里程,展示不同时期的面貌,突出特定时期的形态特征。挖掘城市的历史文脉中的传统建筑、传统市井生活和历史人物来展现文化街区的独特形象。
3. 地方性材料的运用:合理运用富有地域文化特性的材料来营造街区的景观。同时兼具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和节省能源成本的优势。
4. 注入丰富体验活动:在不破坏原有环境协调性的基础上,设计多样性的活动推动人与街区环境之间的互动,从而激发文化街区的活力。
5. 满足不同活动人群:优质的文化街区满足不同人群的行动需求,包括正常人群,弱势群体如老人、小孩以及行动不便者等。需保障环境的舒畅性和安全性。
6. 交通组织的合理性:有效实现人车分离,合理布局步行区域,设置清晰标识。
7. 重视场所人文情怀:以历史文化为链接,创造富有时代特征的人性化空间。成为使来访者产生情感共鸣的城市公共场所,营造文化街区“家”的感觉。
四、文化街区的案例分析与提议——石龙中山路
1. 背景:中山路作为石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最具特色的是这里规模宏大、风格统一的岭南特色骑楼。骑楼下的商铺里,聚集了石龙的多种非遗制作技艺——醒狮头、灯笼仔、麒麟、新昌鼓等。除此之外,传统地道美食也是中山路上的一大亮点:奇香菜馆、电池厂早餐铺、濑湿铺肉丸粥等。
2. 问题:道路情况较差,交通通行不顺畅。场所缺少停车位置,违规停车现象普遍,不利驾车游客来访。单行车道的设置选择严重影响临镇(石碣镇方向)游客的驱车来访。娱乐消遣选择较少,吸引游客元素不足。城镇对镇区文化宣传不足。场地缺少公共厕所。传统技艺店铺分布不够集中,缺乏游玩路线的连续性。街区本土文化特色不够突出,缺失人文情怀共鸣感。
建 议:
-全面修整道路情况
-实行人车分流,应用慢行系统:人行和骑车成为游览石龙老街的交通选择
-周边邻近地带集中设置大型停车区(例:人民广场)
-引进现代年轻潮流元素(例:小型艺术馆、粤剧元素茶馆、咖啡店、brunch店、古早店等打卡点)
-新增传统美食元素(结合本土东莞美食文化)
-不定时组织大小型节日(包括老街文化类、美食类、互动类),运用更多媒介宣传本土文化(例:抖音、小红书、B站、微博)
-设置现代化公共厕所
-将区域内甚至周边传统技艺店铺集中转移分布在中山路主街道的位置(例:竹器街、绿化东路的字画店和古玩店)
-将石龙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对中山路老街的改造中(例:举重文化、中山公园“红色革命”的历史宣传、粤剧元素)
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陈柱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落实老旧街区(石龙中山路)现代化改造、推进品质东莞文化建设》(第20220236号)收悉,经综合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交通运输局、石龙镇的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全面修整道路情况的建议
我市制定了《石龙镇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整治实施方案》,对街区道路、管线、绿化、环境卫生、风貌不协调建筑等开展综合整治,目前已完成道路坑洼约164处、车辆乱停放行为约280处、三线违章乱架约275处、违规商业广告招牌约165处的整治工作。下来,我市将根据《东莞市城市道路配套设施设计指引》《东莞市城市道路行道树树池修整工作指引》《东莞市城市道路市政箱体及环卫设施美化工作指引》,指导推进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道路的改造提升工作。
二、关于实行人车分流,应用慢行系统的建议
根据《东莞市道路交通综合整治行动工作方案(送审稿)》的文件精神,我市即将开展全市道路交通综合整治行动,将聚焦城市综合治理,落实“以人为本”的综合治理理念,以主干道路的空间整治为抓手,围绕“各行其道,路权保障”、“空间共享,回归公益”、“停车归位,用者自付”、“先减后增、疏朗通透”四大原则,通过畅通公共空间、保障慢行路权、提升车行环境、规范停车秩序、加强执法宣传等,实现道路空间回归原本,交通参与者各行其道,打造路有所通、停车有位、运行有序的交通出行环境,全力提升道路交通功能和通行效率,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关于周边邻近地带集中设置大型停车区的建议
精准新增公共停车设施,尤其是因地制宜设置立体公共停车设施,是缓解中山路街区“停车难”问题的重要手段。前期,我市通过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工作机制,指导全市开展辖区停车设施专项规划,通过规划引导,科学设置公共停车设施,缓解市民停车难问题,通过鼓励属地政府在完善辖区停车设施专项规划中重点考虑老旧街区,提高周边土地综合开发项目停车配建指标,实行“一地一策”,进一步提高土地复合利用率,平衡街区停车需求,目前停车场建设工程已经立项,即将动工。下来,我市将启动编制全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编制近期停车设施建设计划,通过规划引导,逐步形成“配建停车为主、路外停车为辅、路内停车补充”的停车供给体系,实现静态与动态交通协调发展。
四、关于开展街区活化利用的建议
我市积极推进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工作,一是抓紧推进编制石龙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即将推动编制中山路民国建筑群文物保护规划,下来可依据保护规划指导街区的活化利用,通过合理改造及引入新型业态,推进上述建筑的使用适应现代环境、创造价值,并通过活化利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反哺维护管理,形成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二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通过《东莞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申报指南》,支持开展创意文化活动,支持文化产业园区做大做强,将石龙镇理想艺术摄影空间、中承典艺艺术中心、同和里古陶馆、9787书店纳入“100个共享文化空间”,举办系列活动总场次超过42场,获益人数近千人。三是促进文旅融合,通过《东莞市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成功创建的全域旅游示范区、产业融合旅游品牌等进行奖励,引导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编制《东莞游》《东莞市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将石龙特色文旅资源纳入宣传册,梳理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资源主体属性,启动保护开发与活化利用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招商工作,并将石龙特色文旅资源串入“走读红色东莞”红色旅游线路、美丽乡村旅游线路、体育文化休闲线路,依托大型展会活动进行宣传推广。四是将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我市“东莞记忆”项目的开展范围,计划以历史游径主环串联老街巷、古遗迹,结合建筑修缮、风貌修复、功能活化、配套完善等措施,打造特色文旅路线,从而吸引人流量,助力街区的活化利用。目前已邀请保利集团开展中山路街区文旅资源的调研,并出具了活化利用的定位方案,投资模式正在探讨中。
五、关于设置现代化公共厕所的建议
我市将根据《东莞市公共厕所升级改造技术指引》等文件,指导推进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开展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的新增、改造和提升工作。
六、关于石龙历史文化元素融入中山路老街改造的建议
目前我市已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进驻中山路街区,中山东、中山西社区已完成17处颇具石龙历史文化特色的创意墙绘,目前我市正计划在中山路街区内建设“中国举重博物馆”,展现石龙作为举重之乡的历史文化价值特色。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