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截至2021年5月,东莞市常住人口为1046.66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57.26万人,占5.47%。数据反映出我市人口年龄结构相对年轻,但随着东莞市产业升级,每年新增入户约20万人,随子女来莞的老年人数呈现快速上升态势。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恶性肿瘤发病率持续上升,安宁疗护社会需求日益增长,我市安宁疗护服务需求压力将逐步加大。为满足老年人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他们有尊严地度过生命最后旅程,打通关爱老年人生命的“最后一公里”,市委市政府高位谋划推进,将推进安宁疗护试点工作纳入政府十件民生实事,构建全市二甲以上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三角支撑模式和服务体系,以“三驾齐驱”之势,初步搭建了具有东莞特色的立体化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取得了良好开局。目前我市有7个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安宁疗护服务,安宁疗护床位30张。但由于我市安宁疗护国家试点建设刚刚起步,相关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难点、痛点和堵点,比如:财政支持保障制度有待建立,医保支持力度有待加大,全市安宁疗护专家库有待组建,从业人员较为匮乏,人才短缺、培养体系缺失,社会参与动力不足,部分试点单位尚未正式开展安宁疗护服务等。


建    议:
  一是加大财政和医改资金支持力度。一方面,尽快出台以奖代补方案和验收评比标准,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已建成的试点机构病区进行资金补助;另一方面,财政预算给予一定的资金安排向社会和市场释放支持安宁疗护服务事业发展的积极信号。

  二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完善安宁疗护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双重保障机制,以政府为主导,商业为补充,社会组织救助联动的方式推进安宁疗护保障体系的完善,推动安宁疗护可持续市场化运作。一是加大医改资金的支持力度。争取增设安宁疗护医疗项目及提升床日定额付费标准,积极探索安宁疗护型家庭病床。同时,逐步开展试点工作,将心理疏导等人文关怀性治疗项目纳入保险体系;二是积极申请长期照护险国家试点城市,推动长期照护险/安宁疗护试点。

  三是推动安宁疗护与医养结合融合发展,逐步构建家庭-社区-医院三位一体安宁疗护模式。加强公立医院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1-2个公立三甲医院安宁疗护样板,并将遍布全市各区域的安宁疗护试点机构尽量引导往医养结合机构方面发展,逐步规范和完善安宁疗护服务,依托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信息系统,构建“一站式”安宁疗护平台,推进家庭/机构-社区-医院三位一体安宁疗护模式,推动安宁疗护与医养结合融合发展。

  四是充分发挥慈善机构作用,撬动社会力量,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发挥慈善组织在安宁疗护中服务和筹资的功能,通过公益创投项目等、专项工作基金形式撬动各界社会力量投入安宁疗护;探索创办安宁疗护基金路径,拓宽资金渠道,保障低收入群体、困难老人的安宁疗护保障。

  五是加强人才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质素。一是建立健全专家库。从各试点机构及相关的部门医疗机构遴选安宁疗护工作相关专业专家组成安宁疗护专家组,对各试点机构实施专业指导、会诊等;二是从高校学科建设到职业教育、培训等方面推动安宁疗护教育体系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标准,构建多元化参与的局面。

  六是推动安宁疗护的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发展。充分发挥东莞市安宁疗护研究中心作用,配合市卫健局推进“安宁疗护”相关工作的落实与实施,完善安宁疗护管理框架,管理全市专家库,整合安宁疗护资源,打造人才培训基地,举办学术交流会议,宣传安宁疗护理念;探索支持政策,建言献策;加强业务指导,协调解决安宁疗护开展过程遇到的问题,总结分析问题,广纳意见与建议,促进发展。

  

提案者: 民革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