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意见》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时间、每学年一次的劳动周提出了具体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意见》强调,要大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明确各地要统筹中央补助资金和自有财力,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强劳动教育场所和实践基地建设,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东莞市推进劳动教育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1、劳动教育观念普遍薄弱,重视不够,没有真正落实中央有关文件和精神。学校没有劳动实践场所,也没有专职劳动教育教师,每周劳动课不能落实,劳动课往往停留在校园内打扫卫生、擦擦门窗桌椅,或者是清理水沟等简单的劳动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2、缺少劳动教育劳动场所,东莞市目前还没有认定一所劳动教育基地,缺少教育内容和手段。《意见》明确规定的每学年一次的劳动周,东莞有120多万中小学学生无处可去,找不到一处可以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劳动实践基地,劳动教育就无法真正落实。东莞学生只有舟车劳顿花钱去外省市参加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既加大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也不利东莞经济发展。
1.学习广州市劳动技术学校的经验,在东莞市德育基地基础上或新建一个专门的劳动教育技术学校,面向全市中学生,可将劳动教育与军训、德育相结合,成为东莞市中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提供一个别具劳动特色、多功能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和展示东莞市劳动教育的重要窗口,打造东莞市劳动教育品牌。
2. 打造一批东莞特色劳动教育基地。
利用现有的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研学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进行整合改建或新建的思路,教育部门牵头与基地合作,对全市现有资源进行摸底排查、挖掘、收集、整理,据在原有特色资源基础上按照劳动教育各学段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进行设计,建设一批各具功能和不同课程教学的劳动教育基地。小学生以初步体验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简单的生产劳动为主,根据就近原则与镇、村、社区、及学校周边原有基地、农场等合作,开设特色劳动课程,也可利用闲置农业用地、滩涂等新建有具有本地特色的劳动教育基地。
初中学生适当体验包括木工、电工、陶艺、布艺等项目在内的劳动及传统工艺制作过程,尝试家用器具、家具、电器的简单修理,参与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学习相关技术,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形成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可以发挥东莞制造业优势,政府补贴与有关企业合作,打造学生劳动实习基地。
高中学生从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中,选择1-2项生产劳动,如开设东莞特色食品制作、茶艺、创客设计等课程,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增强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实践基地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地域特色,深挖文化资源,充分将东莞元素、红色元素、经济元素、科技元素等融入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打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劳动实践新平台。
3.实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把配备一定数量的劳动师资做为基地必要条件和资格。基地要建立一支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劳动师资队伍,聘请一些能够做到理论结合实际、接地气的能工巧匠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任教师,或招募一批有技术特长的家长、社会人员做为志愿者充实基地劳动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加强实践基地与职业院校合作,采取“企业+院校”联合办学、订单式培训等模式,培养一批紧缺的劳动实践指导教师。
提案者: 民革市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