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一、当前科普教育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也是科技教育的竞争。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科学素质,已成为持续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对于青少年而言,加强科普教育,有助于开发他们的智力,启迪他们的智慧,不仅有利于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还能极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为了推动居(村)委会、企事业单位、学校、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加强科普设施建设,东莞市对此前的科普示范镇、示范社区、创客培育学校、科普教育基地进行整体验收,也认定2021年第四批东莞市科普示范镇、科普示范社区、创客培育学校,第十三批科普教育基地。但这些仅是宏观层面引领,还需要更具体的举措、更完善的制度、更科学的评价去刺激社会力量加大科普教育投入。
当前,科普教育总体投入资金不足,科普设施相对偏少。据科市协财政自查报告显示,2020年在科学普及专项资金上年初预算金额(2000.00)万元,调整后预算金额(1797.00)万元,预算调整率为(-10.15)%,实际支出金额(1589.75)万元,年初预算执行率为(79.49)%,调整后预算执行率为(88.47)%。其它的科学普及专项资金预算总额也比较少(2020年主题科普活动年初预算金额(20.60)万元),实际执行情况还不理想。
学校层面的科普教育,较好的学校也局限于某些具体的科普项目,集中在无人机、机器人等;也因资金投入不足,较多学校的科普教育比较单一;在开展学校科技节或科普教育时要申请专项经费,仅能完成一些简单的科普展示。
一、要增大科普教育经费的投入。政府(市科协)应充分调研科普教育需求,增加财政预算总金额并切实管好、用好科普教育经费使用,完善科普经费使用机制,畅通使用方式和渠道,使学校在申请科普教育活动上有更多的渠道和经费保障。
二、增加科普设施设备的建设。市文明办要推动科普公园建设,推动镇街、村委会(居委会)加大科普小公园的建设、科学启蒙小乐园的建设等,通过软硬件设施设备潜移默化地进行科学启蒙,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提高。
三、教育局推动学校建立科普中心、创客中心、创客空间,进行创客教育。同时,进一步畅通学校开展科普教育渠道,让更多学校会申请、能申请到科普教育经费以开展科技含量更高的科技节,有更多科普教育资源支撑。
四、要打通学校科普教育与科普教育基地、科技企业、科学研究所的融合渠道,创新机制,让更多科普教育基地、科技企业、研究所为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赋能。科普教育基地要切实对青少年开放,对口中小学研学,真正发挥作用;要在制度上、物质上鼓励科技企业为青少学科学素质提升提供研学便利,打造科普示范研学企业单位。
五、市科协要加强科普教育的宣传,打造面向大众特别是学生的科普数字云网,实现数字化科普。还可以在云网上设立专题学习、知识讲座等线上课程,供青少年学生学习科普知识;组织开展科普方案设计、科技制作、科技发明、科普大篷车进社区等科技实践活动,营造"人人都是科普之人、处处都是科普之所"的良好氛围,激发全体公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热情,为东莞科普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源泉和动力。
六、利用社区力量推动青少年科普教育。社区可以广泛向社会招募科普志愿者,发动有科技之长的社区居民,担负起科普宣传、教育、服务等工作,为社区科普工作贡献力量。以社区为第二课堂,认真设计活动载体,通过宣传、授课,向青少年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双减下,有很多课外培训机构也主打模型制作、编程、电脑动画等科技类课程。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多些正向引导科普培训机构,对涉嫌虚假宣传的机构,应加大依法惩治力度。
提案者: 民革市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