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讲话上指出:“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抓手,加强与港澳创新资源协同配合。”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目前主要包括深圳市光明科学城与东莞市松山湖科学城。深圳市光明科学城自2018年4月明确以来,作为深圳加快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开始集中布局和建设。松山湖科学城于2020年7月获得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成为先行启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两城的顶层规划设计衔接不够紧密、创新要素整合和共享程度不高、参与建设主体较为单一且联动性不足、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难以有效支撑科学城建设、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设较为滞后。

  作为大科学装置群和政产学研用多类主体聚集的复杂创新系统,如何有效促进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功能衔接、错位互补、系统耦合、融合创新,更好协同各创新主体的目标、结构、动力、路径,全面发挥创新集聚和辐射效应,力促科技创新成果区域扩散、全球影响,是当前亟待深入思考、认真谋划和解决的问题。


建    议:
  经过实际调研、综合研判,就加快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对接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两城”顶层规划设计的协同性和一体化,建议成立“两城”顶层规划设计协调领导小组。应在国家或至少在省级政府层面成立由主管部门、深圳市、东莞市等成员组成的层规划设计协调领导小组,作为“两城”顶层规划设计的协调机构,在科学城战略目标定位、产业布局、空间规划、大科学装置、重大科研平台、人才资源等方面加强协作,加强对科学城规划设计的协同性和一体化,避免重复布局和非良性竞争,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二)提升“两城”科技创新要素的整合度和共享度,建议成立“两城”大科学装置理事会,完善大科学装置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强化创新链错位布局,促进“两城”科研平台共建合作;创建国家级或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加强“两城”一流人才资源共享。

  (三)推进“两城”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有为政府”的推动作用,提升高校参与科学城建设能力和水平,发挥企业和科研机构等主体在科学城建设者中的关键作用。双方应利用区位临近优势,在大科学装置的布局建设和运营管理上加强协作。一方面,结合各自产业优势,推动大科学装置错位布局,同时进一步争取国家和省大力支持,持续加快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进度;另一方面,创新大科学装置的运营管理模式,推动“两城”科技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共建共享,不断提升协作效能。

  (四)完善“两城”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立光明科学城和松山湖科学城综合治理委员会。在中央主导下,以“两城”为主体,从城市合作层面投资和管理大科学装置,由投资城市政府双方共同成立跨行政边界的大科学装置理事会,共同管理和运营设施。在这种模式下,参与投资、管理和运营的“两城”作为合作成员,其所属的所有科技部门和科技人员都能够有机会使用大科学装置和分享装置运行过程中带来的成果,从而在更大的层面上实现资源共享,激活和优化现有的科技创新资源,并通过建立更加专业化的管理机构,提高装置运行效率,为更深层次的“两城”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提案者: 民革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