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东莞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毗邻港澳,连接穗深,地理位置优势显著,潜藏广阔机遇,吸引了众多的外来人口和企业落户扎根。当前东莞人口已过千万,GDP即将迈入万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方位协调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休闲娱乐形式越发多样,但一些与主流性别认知相悖的社会审美取向也随之冒头,成为了导致男性青少年出现女性化、柔弱化的倾向,严重影响到我国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此类当代青少年的柔弱化现象应当受到充分重视。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提出有关情况及建议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一)青少年体质普遍下降。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我国6-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青少年儿童的近视率高居全球第一。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军和宋逸团队发表在《柳叶刀·儿童和青少年卫生》的研究论文中指出,近30年来,城镇化水平低于40%的地区的学生的体质健康指数保持增长,而城镇化水平高于40%后,该区域学生体质健康指数出现下降。而东莞早在2018年就已达到90%以上城镇化率,经济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因此青少年体质问题应当受到高度重视。

  (二)城市青少年人口基数大。据东莞统计局发布的《东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东莞市常住人口突破千万大关,年龄结构分布情况为,0-14岁占比13.12%,同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提高4.87个百分点。可以预见,由于二胎、三胎政策的放开,东莞市即将迎来一大批新生代青少年,因此针对青少年的教育配套和思想文化引导需要尽快提上日程。

  (三)部分社会媒体引导形成不当审美。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的《半月谈》调查问卷显示,有42.2%的中学生自小学就开始了追星生活,有52%的中学生追星时间在3年以上。韩流进入中国,粉面小生逐渐成了当代年轻人追捧的对象。经过经纪公司和社会媒体的共同包装,偶像团体的影响力非常巨大,容易引导判别能力较弱、心理生理发育尚不完全的青少年形成盲目的偶像崇拜,从而导致不符合主流的审美观念在青少年群体中盛行,进一步加重男性青少年阴柔化的现象。

  (四)升学压力抑制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虽然经过“双减”后教育提质增效颇具成效,但青少年面对的中高考压力依然相当巨大,社会对于“升学是唯一出路”的观念未能完全转变,就业多元化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同。


建    议:

  (一)引导开展具有身体对抗的体育活动教学课程。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关键场所,应当切实提升体育在学校课程当中的地位,保障体育课程课时;做好家长的思想引导工作,鼓励量化考核标准综合性、多样性,为体育“风险”松绑;适当加强学校体育课程身体对抗性,积极组织开展校级及以上体育竞赛,激发青少年运动锻炼强度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身体素质。

  (二)营造青少年学生崇军风尚。通过出台政策、军校联动等方式,引导广大青少年了解军人、体验军队生活,形成崇尚军人刚毅精神品质和强健体格的风气,纠正对粉面小生的跟风崇拜和畸形审美;为青少年指引除升学深造、就读职业学校外的就业渠道,鼓励优秀青年大学生参军入伍。

提案者: 陈少锋

  教育局

  陈少锋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防止青少年柔弱化》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市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注和支持。
  一、我市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基本情况
  诚如您所提出的,引导开展具有身体对抗的体育活动教学课程提高身体素质和营造青少年学生崇军风尚引导广大青少年了解军人、体验军队生活,形成崇尚军人刚毅精神品质和强健体格的风气,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东莞市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工作,先后印发《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8〕 113 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清单》《东莞市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实施固本行动和体质健康提升工程,着力构建学校体育健康生态发展格局,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促进青少年学生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市学校体育教育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始终处于全省的领先地位。据2018—2021年全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测统计,我市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在从2018年的51.8%上升至2021年的61.11%,呈现巩固上升态势。其中,2018年和2020年我市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均位列全省第一,2021年达到61.1%,超过广州、深圳、佛山、惠州等珠三角城市。
  二、关于“引导开展具有身体对抗的体育活动教学课程”的建议
  引导学校开展具有身体对抗的体育活动教学课程,开齐开足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保障。一直以来,我市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确保每学年教学时间、每周课时数、每节课的时长。2020年修订《东莞市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基本要求(2020 年版)》,并出台了《东莞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家庭作业指引(试行)》,学校每天上午统一安排不少于 30 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建立“应急疏散演练+基础运动技能+基础体能”的模式。明确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体育竞赛和课外体育与健康作业的组织与实施,切实保障学生每天锻炼2小时。同时鼓励学校探索制定家校联动助力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机制,特别是校园篮球、足球班级等具有对抗性的体育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家长或家委参与学校活动的筹备、策划、组织等工作,群力群策为学校的赛事活动安全有序开展助力!我市逐步完善市、镇、校、班级四级校园体育竞赛制度,完善教育、体育部门联合办赛的工作机制,合理规划市级学生体育竞赛项目,每年联合举办全市中小学生(青少年)篮球、足球、田径等20多项赛事。推动学校建设常态化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广泛开展班级、年级单项体育比赛,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形成“人人齐参与、周周有比赛”的校园体育与健康活动氛围。积极组织参加国家、省学生体育赛事活动。2021年我局联合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举办全市中小学(青少年)田径、游泳、篮球、足球、排球、小学生运动技能展示等系列赛事共36项,参加市级体育赛事的青少年学生超过14600人次。
  二、关于“营造青少年学生崇军风尚”的建议
  引导广大青少年了解军人、体验军队生活,营造青少年学生崇军风尚是很好的建议。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青少年学生崇军风尚的活动,加强青少年学生军训活动,增强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基础能力。小学和初中探索将国防教育的内容纳入有关课程,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进行国防教育。学校根据需要聘请校外辅导员,协助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要求高中学校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并在有关课程中安排专门的国防教育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我们将探索制定有关军校联动的实施意见,发挥军事理论课育人功能,探索将国防教育贯穿青少年学生教育全过程,从而形成崇尚军人刚毅精神品质和强健体格的风气。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东莞市打造品质教育十二项行动计划》《东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研究制定《东莞市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突破改革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不完全等问题,强化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建立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推动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再次衷心感谢您对我市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心和支持!如仍有疑问,请与我局承办人沟通联系。

办理单位: 教育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