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东莞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毗邻港澳,连接穗深,地理位置优势显著,潜藏广阔机遇,吸引了众多的外来人口和企业落户扎根。当前东莞人口已过千万,GDP即将迈入万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方位协调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休闲娱乐形式越发多样,但一些与主流性别认知相悖的社会审美取向也随之冒头,成为了导致男性青少年出现女性化、柔弱化的倾向,严重影响到我国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此类当代青少年的柔弱化现象应当受到充分重视。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提出有关情况及建议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一)青少年体质普遍下降。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我国6-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青少年儿童的近视率高居全球第一。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军和宋逸团队发表在《柳叶刀·儿童和青少年卫生》的研究论文中指出,近30年来,城镇化水平低于40%的地区的学生的体质健康指数保持增长,而城镇化水平高于40%后,该区域学生体质健康指数出现下降。而东莞早在2018年就已达到90%以上城镇化率,经济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因此青少年体质问题应当受到高度重视。
(二)城市青少年人口基数大。据东莞统计局发布的《东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东莞市常住人口突破千万大关,年龄结构分布情况为,0-14岁占比13.12%,同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提高4.87个百分点。可以预见,由于二胎、三胎政策的放开,东莞市即将迎来一大批新生代青少年,因此针对青少年的教育配套和思想文化引导需要尽快提上日程。
(三)部分社会媒体引导形成不当审美。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的《半月谈》调查问卷显示,有42.2%的中学生自小学就开始了追星生活,有52%的中学生追星时间在3年以上。韩流进入中国,粉面小生逐渐成了当代年轻人追捧的对象。经过经纪公司和社会媒体的共同包装,偶像团体的影响力非常巨大,容易引导判别能力较弱、心理生理发育尚不完全的青少年形成盲目的偶像崇拜,从而导致不符合主流的审美观念在青少年群体中盛行,进一步加重男性青少年阴柔化的现象。
(四)升学压力抑制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虽然经过“双减”后教育提质增效颇具成效,但青少年面对的中高考压力依然相当巨大,社会对于“升学是唯一出路”的观念未能完全转变,就业多元化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同。
(一)引导开展具有身体对抗的体育活动教学课程。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关键场所,应当切实提升体育在学校课程当中的地位,保障体育课程课时;做好家长的思想引导工作,鼓励量化考核标准综合性、多样性,为体育“风险”松绑;适当加强学校体育课程身体对抗性,积极组织开展校级及以上体育竞赛,激发青少年运动锻炼强度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身体素质。
(二)营造青少年学生崇军风尚。通过出台政策、军校联动等方式,引导广大青少年了解军人、体验军队生活,形成崇尚军人刚毅精神品质和强健体格的风气,纠正对粉面小生的跟风崇拜和畸形审美;为青少年指引除升学深造、就读职业学校外的就业渠道,鼓励优秀青年大学生参军入伍。
提案者: 陈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