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2021年3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了《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报告中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的发生率高达26.4%,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4%,即每五个孩子就有一个抑郁。特别是经历了新冠疫情过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自伤自杀行为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东莞市政府各级部门在中小学生危机干预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东莞市教育局曾下发多项文件,落实预防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举措,切实保障广大学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但“后疫情时代”学生呈现出的网瘾、学困、浮躁、冲动、抑郁等现象,全市已发生多起青少年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极端行为事件,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问题如下:
一、在心理危机预防上,缺乏系统性生命教育课程。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以补救、矫正为主,预防性、发展性不足。东莞市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主要依赖学校自主设置与开发,由于学校理念、师资等因素导致课程设置零散,落实效果较差,部分学校虽已有较为系列的课程,但大多是蜻蜓点水,缺乏专业、系统引导,成效难以保障。
二、在心理危机预警上,家长存在错误观念,心理知识匮乏。现阶段,心理危机预警主要靠学校孤军作战,难以得到家庭的支持。孩子出现心理危机时,会发出如情绪持续低落,失眠,食欲不振,生活无意义感等信号,由于家长对心理问题了解甚少,危机意识不足,导致很多孩子未能被及时发现和救治。当学校告知家长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不少家长否认、逃避,简单粗暴认为孩子就是娇气、脆弱、抗压能力低,逃避学习等,不仅不能与学校形成合力,反而进一步激化心理危机。即使某些家庭对心理问题有一定认识,但缺乏相应专业知识,往往很少切实有效地付诸实践。
三、在心理危机干预上,家-校-医-社缺乏联动机制。心理疾病病程长,服药时间久,且容易反复,加之东莞市青少年心理门诊医疗资源不足,挂号难,家长着急,甚至病急乱投医。因严重心理问题请假、休学的学生,家长由于工作等原因难以监管到位,学校只能依赖家长告知情况,社会又缺乏相应机构提供帮助,出现家-校-医-社监管的空白期,对学生心理康复极为不利。
一、开发系统性生命教育课程,推进心理危机预防性教育。成立市生命教育课程研发小组,由专家引领,依据教育部制定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开发适合东莞市各学段学生的系统性生命教育课程,内容涵盖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传染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和避险等,形式多样,常规课程与活动相结合,做到防范于未然。
二、普及心理危机干预知识,提高家长对心理问题认识。发挥市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作用,通过开设家庭教育讲座、媒体宣传、公众号发文等,呼吁家长重视孩子心理健康问题,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认识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会识别危机征兆,了解初步的心理干预知识。
三、建立医-校联动机制。一是开通学校—医院的“学生危机干预绿色通道”,医院及时接受需要医疗处理的危机学生,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二是对有情绪问题休学后复学的学生,学校与医院联动,制定个性化方案,对严重个案可通过网络会议,收集评估处理建议,助力学生康复。
四、成立青少年心理康复中心。整合妇联、学校、医院、社区、咨询机构和社会团体等组织机构的资源,完善“家—校—社—医”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救助工作体系,提供切实可及的心理咨询服务,如资源配备不够,可购买合规的社会性服务,在学生因病休学期间,作为学生康复的机构而发生作用,以康复社交为主,与医院定期联络会谈。
提案者: 卢建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