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东莞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承接了香港、台湾的制造业转移,敢为人先的东莞逐步形成了具有世界影响的制造业基地。港资、台资企业外溢的同时,品茶、藏茶的风气随之传入东莞,普洱茶等陈茶在东莞流行,拉开了东莞藏茶、爱茶的序幕……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东莞已经成为著名的“世界茶仓”“爱茶之都”“藏茶之都”。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东莞有大小茶馆10000多家,覆盖90%的主要街道,在全国12.6万茶馆中一枝独秀,经常品茶饮茶的茶爱好者超过150万人,民间藏茶多达40多万吨,市场价值最少1500亿元。与此同时,东莞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集散地,茶叶交易金额年平均达到100亿元。
藏茶量全国排名第一,老茶交易量全国第一,无论是在存储还是在流通,“东莞茶仓”已经在国内点据绝对的地位。
建 议:
东莞的特色城市名片并不少,篮球之乡、文明城市、智造名城等美名扬,但是在针对某一特色产业的打造上,东莞尚有空白。抓住契机,全盘考虑,理性、科学地擦亮“东莞茶仓”的城市名片,在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层面上,让东莞让东莞成为中国茶文化现代发展史上不可饶开的重要地标。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多方联系,实现强强联合
上半场的藏茶,东莞已经完成得足够漂亮。但在某种程度上,东莞于茶界的印象,是“藏”——这只是茶叶流通链接上一个重要的点而已,如何更好地串起上下游,是擦亮“东莞茶仓”城市品牌的重要环节。
加强与兄弟城市、重要组织、权威学者的联系,更好地串联起各方资源,让东莞茶仓“藏之有源”“藏之有理”“藏之有效”。
比如,2020年东莞茶博会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唯一在职的茶界院士刘仲华前来进行加持,刘仲华院士在莞期间,共参加了八个活动。刘仲华院士的到来,让东莞茶博会新闻频出,也让东莞茶博会的关注度来到一个新的高度。加强与此类顶级专家学者的联系,不仅能让“东莞茶仓”更具知名度、权威度,同时还能为“东莞茶藏”地未来,摸索出更科学地发展道路。
二、数据化藏茶,平台化流通
老茶的定价,一直是茶界最“玄乎”的事情,因此在交易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1500亿的老茶藏在东莞,是东莞实力的体现,是东莞“厚积”的骄傲,但与此同时,如何科学流通,也是需要正视的问题。
刘仲华院士此前来莞时,就建议东莞更加数据化、科学化地藏茶和流通。比如,成立“年份茶研究院”,对东莞藏茶的情况进行研究,打通堵点,更好地盘活目前的市场,引导理性藏茶、健康投资,让东莞既能成为茶商赚钱的热土,亦成为传播茶文化的福地。
若能成立相应的研究院,数据化藏茶,并以上延伸出流通的数据化平台,将让“东莞藏茶”的收藏与流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既是对产业的科学促进,也能加强政府的监督功能,让市场良性运转,能防止在此过程中出现不理性地收藏行为,更能防止藏茶过度金融化。
二、加强人才引进和整合,让东莞茶仓成为“桥头堡”
擦亮“东莞茶仓”的城市品牌,吸引相关的专业人才到来,全链条地完善“东莞茶仓”的生态,比如在“年份茶研究院”“年份茶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吸引相关人才到来,让东莞不仅仅只是“藏茶”,而是围绕“藏”与“通”两个点,构建一定的物理空间,形成集群化,从原材料、生产工艺、工业设计、数字化、仓储、物流、展销到鉴定,形成形成示范基地,实现上下游链条的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