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东莞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常住人口快速增长,商住楼宇、工厂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东莞市公共交通网络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轨道交通建设相对滞后、公交站点和线路设置不科学、公共交通资源投入不足、市民出行便利度差的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市民从工作或居住地点到轨道交通站点的短途交通接驳问题更加突出,直接影响了市民利用公共交通资源出行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间接影响了公共交通资源的浪费和交通拥堵情况剧。
现状:一、城市路网建设和交通设施滞后。城市建设、道路规划设计和安全设施投入缺乏前瞻性和整体性,对路网辐射衔接和交通区域的功能缺乏考虑。例如在大型公共建筑、商业中心集中地以及城市中心区,道路规划比较早,道路两侧的建筑密度较高,没有充分考虑预留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用地这一因素,导致无法根据城市发展及时有效地进行交通配套设施的建设,无法合理制定交通线路和交通管理措施。
二、公共交通分担率低。目前东莞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基本上是由城际轻轨、城际班车(公交)、地铁、市内公共汽车(含小巴和微巴)等要素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一线城市的公交体系。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东莞市政府明确提出为进一步提升城市拥堵治理水平,要深入开展品质公交创建。2020年也出台了《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品质交通城市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推动城市交通从“小汽车友好”向“公共交通友好”转型,并提出“公交专用道不少于100公里”的建设目标。但我市轨道交通建设相对滞后,轨道交通与公共汽车接驳不畅不便的情况仍然突出,公共汽车线路和站点设置不科学、运载乘客数少、速度不高、辐射面小、便利度差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导致公共交通分担率一直偏低,很难实现公交都市的目标。
建议: 一、加强规划和建设。由市镇(街道)交通部门、城管部门、住建部门、规划部门及自然资源部门等共同组成工作推进领导小组,根据各镇街目前的公共交通状况进行深入调研,针对传统社区(村落)、新型社区、商住楼宇、工厂企业、学校医院等人流密集点科学研判、科学规划交通路线和交通配套设施建设,充分发掘社会和政府闲置的资源,合理提升城市公共交通便民服务质量,解决有限的城市空间问题。尤其是针对新的住宅小区、商住楼宇、工业园区等区域,在规划阶段就要充分考虑预留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用地的问题,保证公共交通资源的有效供给。
二、进一步完善微公交网络。新能源纯电动微公交具有安全环保、省时省事、方便快捷等优点,目前我市已开通6条微循环线路,有效拓展东莞轨道交通2号线鸿福路站的辐射范围,打通轨道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切实提高了公共交通出行的吸引力。建议参照2020至2022年中心城区线网优化方案,结合公交专用道的规划建设,在轨道交通沿线站点通过增设微巴线路、微巴站点的方式,有效延伸运营里程、线路覆盖各主干道及重要功能站点,打造一批贯穿性及放射性骨干线路,在一定范围内连接轨道站点和公交枢纽,例如周边的居民区、学校、社区服务中心、医院、大型商场等客流集散点,为市民提供高效、便捷的短距离微公交接驳换乘服务,通过完善“最后一公里”微公交网络,畅通市域交通内循环,缓解出行矛盾,使市民实现零换乘、少换乘,出行更加安全快捷,提高市民出行的便利度。
提案者: 陈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