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国家积极推动教育质量提升。东莞大力推进教育扩容千日攻坚,全市新增中小学幼儿园55所、学位近6万个。然而,随着在校学生的规模的扩大,中小学生在流行病知识方面的科普日益重要。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更是给全市上下的教学秩序和学校的管理形成了巨大冲击和严峻挑战。

  1.中小学生群体喜好集聚,又活泼好动,健康防范意识有待提高,属于流行病的高发人群。

  2.当前,东莞中小学学生流行病知识科普还存在如下几点不足:(1)对以流行病为主的健康知识科普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在一些民办学校,健康知识科普内容几乎处于空白。(2)学校现有的医疗资源相对有限,能用于健康科普的资源缺乏。(3)现有的教师队伍工作量饱和无法抽出时间来开展相关知识科普,缺乏专业人员来开展相关健康知识科普。(4)相关知识科普手段相对单一,仍旧以传统的授课为主,科普形式较为传统,传播效果有限。
  
建    议:
一是将流行病知识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开发有关校本课程。教育部门组织力量,开发有关课程,并从课时方面予以保证。参考东莞市安全教育平台建设,将流行病知识科普纳入到安全教育体系中来,作为安全教育的一部分来实施,具体实施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成立流行病教育预防机构负责推进。建议由校医会同卫生部门共同开展。
二是整合现有社会资源,借助东莞市卫健系统力量。目前,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及其下辖的东莞市疾病控制中心、43家公立医院以及30余个社区卫生中心共计拥有各类医务人员6万多名。每年东莞公立医院及社区卫生中心举行各类科普活动超过600场。各中小学可以协调就近的公立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学校开展相关的流行病知识科普,只需要调整原有的义诊科普地点,并不额外增加成本。通过在学校开展科普,相关知识还能通过学生进一步辐射到学生家长,推动本地的流行病预防管控。此外,东莞的民营医院较为发达,如东华医院、康华医院也具备较强的力量和正规的资质,学校也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弥补科普人员的不足。
三是积极创新流行病的健康知识科普形式。传统的健康知识科普,通常是以传单、课堂授课的形态开展,学生缺乏对流行病的深刻认识。如今,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传播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学校可改变传统传播形态,以新媒体的形式传播,通过短视频、微电影、VR直播、H5、小游戏等形式实现相关知识传播。2、与专业的主流媒体合作,实现教育、卫生、媒体三方联动,生产适合中小学生的传播语境、符合其传播习惯的新型融媒体健康知识科普内容,如同步在慧教育、微课掌上通、户外电子大屏及本土的主流媒体等平台播发。
新冠疫情已经给现有的流行病知识科普敲响警钟,只有全社会形成共识,整合多方力量补齐中小学在流行病知识方面的科普短板,才能真正做到防范于未然。

提案者: 民进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