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水系发达,内河通航里程达798公里,1000吨级的驳船可经内河水道直达18个镇街,且可全年通航,具有得天独厚的内河航运优势。水路运输对比陆路运输具有运力强、成本低、污染少、基础设施投资小等优点,充分利用内河航运资源,有利于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缓解陆路交通压力。但由于我市内河码头缺乏统筹规划导致分布散乱,且大多码头建设年限较久,设施老旧,业务萎缩,内河水网的天然优势无法得到有效发挥。为此需要通过统筹规划东莞市内河岸线资源,拓展港口物流发展空间。

  一、内河航运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陆路交通压力大

  随着东莞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东莞物流市场的需求空间也在不断扩大。目前东莞企业以陆路运输货物为主,在城市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城市交通压力不断增大的形势下,通过陆路转运本地物资已成为东莞市交通治理和城市发展的瓶颈。同时,根据实际贸易数据显示,东莞市进出口货物大部分从周边城市港口流出,主要是货主企业通过陆路运输将货物运送至至周边大港再出口到其他地区,据测算平均每天约有2.5万台拖车往返于东莞进出口企业和周边港口之间,加剧跨城陆路交通压力的同时还导致外贸数据流失。

  二、原有内河码头布点多且分散,功能面临转型升级

  东莞市作为最早改革开放地区之一,制造企业为了方便进出口,在早期在内河水道上建设了多个内河驳点,形成了东莞内河港口发展雏形,但是随着东莞港沿海码头发展和基础交通设施完善,内河驳点码头货源逐步分流,内河港区只有相关货主码头仍在继续运营,且集装箱吞吐量呈下降趋势,其余码头部分转为做河沙等业务或停止运作。根据资料显示,东莞市内河港区已建设泊位共89个,目前在运营泊位只有37个,码头大多年限较久,许多码头部分资质不完善,安全环保方面存在隐患,业务逐步萎缩,内河岸线浪费较为严重,亟待转型升级。


建    议:

  一是由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尽快出台内河港区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内河驳点,加快整治和清理资质不齐全或不具有运营价值的码头,释放内河岸线,提升城市品质。二是对具有运营价值的内河码头进行整合,逐步将沙田主港区至各驳点码头的驳船服务纳入“湾区快线”体系,推动内河水运与沿海运输无缝对接。通过水路代替陆路,将显著降低陆路运输压力。以1000吨级的船舶为例,一艘船可运输约30-40个集装箱,如通过陆路运输则需要30-40台拖车运输。三是研究定制适合我市内河通航的专用船舶,通过船型优化,可进一步提升船舶装载能力,同时可优先考虑使用清洁能源或电能动力,把内河运输打造成一条绿色货运风景线。四是在全市范围内建立综合交通管理系统,建立以“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新型管理机制。通过搭建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和畅通的信息渠道,系统全面掌控物流运输状态,促进不同运输方式、不同企业、不同监管单位间资源和数据集成共享,完善“一站式”“一网通”等信息服务系统,围绕城市治理需求构建起以信息为保障的管理体系,助推城市治理决策科学化、防控一体化、服务便捷化。

提案者: 民进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