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从5月份陆续返校复学开始,广东省发生多起青少年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极端行为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青少年心理问题随即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势日趋严峻,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一是网瘾加重厌学情绪。部分学生因为返校后形成的反差,感觉学习压力过大,出现了求知欲下降和厌学情绪。此类学生更容易沉迷网络游戏,妄想在虚拟网络世界寻求安慰与解脱。尤其经历了长达两个多月的线上学习,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过长,部分学生出现了网络成瘾的问题。其次,网瘾学生中约有五分之一的人罹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抑郁障碍或焦虑障碍远高于一般学生,严重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若不及时干预,学生往往出现精神不振,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情况,甚至导致其他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是人际关系愈发紧张。受疫情影响,返校复学后学生的情绪自我调控能力较弱,尚未学会正确表达,与老师关系紧张,互不理解和信任;与父母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逐渐养成孤僻、专横性格;在同学间寻求被接纳的归属感、理解和信任方面常常得不到满足,造成情绪波动较大,表现为“说不得”“碰不得”,与他人相处困难,容易产生孤独感。
三是专业知识极度匮乏。主要表现为:第一,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专业化水平亟待提升。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是兼职,且配备人数有限。而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有些已经超出一般教师进行心理干预的能力范畴,但学校普遍缺乏与专业机构对接的渠道,往往得不到社会力量的有效支持;第二,学校心理咨询室利用率较低。学生对心理咨询室认知有限,在遭遇心理问题时,并不会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对咨询老师缺乏信任感,在意周围人群的眼光,认为心理有疾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
据了解,沙田实验中学是我市首批广东省心理特色示范校,该校开展心理教育形式多种多样,通过举办艺术节和心理情景剧等活动,让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深度参与,让心理健康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学生成长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基于此,结合当前全市各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严格按标准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
市相关部门应切实重视,解决专业专职心理老师的编制和待遇问题,严格按照1000:1的配备标准,聘请专业、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吸引高素质的心理学专业人才加入东莞市心理教师队伍。
二、建立健全教师专业能力再提升机制
定期对全市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该渗透到各学科,让广大教师成为施教者。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课程,从追求形式转向追求实际效果,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深度及广度,让学生能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纾解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继续组织开展公民办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C证和B证全员培训,提高教师持证率,增强教师预判和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三、成立镇级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机构
成立镇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外聘外请省市心理名师大咖及其团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顾问,协助统筹和指导镇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咨询和干预。此外,各镇卫健局和教育管理中心要积极促进学校和社会心理专业医疗机构、心理专业辅导机构等沟通对接,建立健全制度化通道,在青少年出现严重心理疾患需要转诊和专业治疗时,能在第一时间进行科学干预,促使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后续治疗不断规范化。
提案者: 沙田镇政协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