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群”的大格局有机整体,“差异”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如何运用统一战线各层面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优势,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化解建设挑战,加强内地与港澳的协同程度则成为了关键,现就将统一战线丰富的历史经验融入建设工作,为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凝聚力,提升建设实效的力量提出以下建议。
一、广泛动员和配置人才资源,实现湾区人才流通及共享
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除了根据大湾区各城市自身的产业定位,出台合理的人才引进鼓励政策,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人才及行业的领军人物外,政府应重点关注大湾区人力资源自由流动政策,如为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人员流动提供“免签”权利,以促进三地人才流动,更好地进行人才资源调配。
二、整合与团结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力量,画出最大同心圆
做好“留学人员”“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该三种新社会阶层及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加强统一战线面宽线长、联系广泛的优势。建议政府搭建统一战线联系平台,积极推动大湾区新社会阶层人士的内部组织化,促进湾区各阶层社会组织的发展,并重视湾区粤港澳的民间交流活动,通过信息公开与交流,增加反馈渠道来完善湾区治理的互动机制,在湾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同时,保证各参与主体充分地公开交流与磋商,使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兼容差异,并实现利益最大化。
三、重视湾区高校统战文化,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共同体意识”
高校作为党内外知识分子的培养集中地,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前线。建议政府将“同心思想”贯穿整个大湾区的高校建设,并在实践上通过三地多校联合开展如交换生项目、三地多校辩论赛与座谈会等交流合作活动,达到三地文化的多向输出,增进彼此的认识,从而逐渐拉近粤港澳三地的文化距离,提升粤港澳三地的政治包容和人文凝聚力,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软实力。
四、建立湾区协同治理机制,发挥协同治理的融合优势
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复杂的区域利益关系与行政制度间的差异,构建湾区内部协同治理机制,对深化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建议政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中“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已有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设立筹划部署与执行的治理机构,主导统筹湾区建设。同时,还需设立区域沟通协调性质的工作联系组织,协调与提出湾区公民的诉求与意见,如湾区委员会,委员会与治理机构互相约束,相辅相成,维护大湾区的共同利益,促进大湾区协同发展。
提案者: 何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