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次调研,去年以来,我市大力推进全市生猪屠宰场撤并整合工作,全市生猪定点屠宰场总数由启动整合时的28家减少至17家,并在相关镇区规划新建生猪定点屠宰场。但在整合工作过程中及今后运营方面仍存在一些困难问题,主要有:
一、新规划生猪定点屠宰场建设进度较慢,土地比较难解决。近年来,由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房地产业、高科技产业、以大型商场为核心的服务业等产业快速扩张,土地资源被大量开发,土地日渐短缺已成为我市农业和农副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同时,市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卫生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对身边新建的存在环境污染隐患的项目抗拒情绪比较严重。因此,受到用地规划、邻避问题、村民表决、环境评价等因素影响,新规划屠宰场建设的总体进度缓慢。
二、屠宰场建设和运营成本高。在撤并整合小型屠宰场的过程中,保留的屠宰场必须要扩大生产规模,因此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新装或升级现代化机械生产设备、污水污物处理设备以及对变压器进行扩容等,以保障生产用电,提高生产效率,确保污水污物达标排放,日常电费、设备维护、污水污物处理物料等运营成本同样比原来要高。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作进度延迟,新建屠宰场还面临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日益上涨的问题。
三、本地生猪养殖规模小。随着我市生猪养殖行业的日渐式微,我市生猪绝大部分生猪通过夸省(区、市)调运,运输过程中容易对通行道路路面、空气等产生二次污染。同时,生猪在运输中由于外界环境、车内温度、密度、疲劳缺水、踩踏挤压等各种因素影响,存在导致生猪营养物质消耗、免疫力降低、生猪肉质下降甚至致残或死亡等隐患。
通过近年精准扶贫,我市帮助韶关市贫困地区和云南昭通等地成功脱贫,其中养殖产业帮扶是一项重要抓手。既要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又要防返贫,所以稳脱贫、做好脱贫后乡村振兴等工作尤为重要,因此是否可探索由政府牵头与帮扶地区跨区域合作发展现代化科学生猪养殖、屠宰项目,强化产业帮扶,巩固及增强“造血”功能,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一、国私合营,降低投资压力,保障市场需求。由政府属下的国有公司与省、市及龙头禽肉养殖、屠宰企业进行合作投资,到相应帮扶地区进行建设生猪及禽类养殖、屠宰生猪屠宰场。借助国企的政府背景,畅顺与当地政府部门沟通渠道,争取在用地、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时可加强对屠宰场的内控监管,严格执行生猪屠宰环节非洲猪瘟自检和驻场官方兽医制度;借力龙头企业的经营经验,建设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生猪屠宰场,实施规范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市场需求,实现养殖屠宰匹配、产销顺畅衔接。
二、变革传统生猪调运方式。顺应猪肉消费升级和生猪疫病防控的客观要求,实现“运猪”向“运肉”转变,逐步减少生猪长距离跨省(区、市)调运。到帮扶地区投资建设生猪屠宰场,可有效加强跨区域生猪产销衔接,与帮扶地区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实现供需大体平衡。推行猪肉产品冷链调运,加快建立冷鲜肉品流通和配送体系,实现“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同时,在市内加强猪肉消费宣传引导,提高市民群众对冷鲜猪肉的消费比重。
三、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在跨区域合作发展生猪屠宰项目过程中,逐步构建我市和帮扶地区有效对接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在生猪屠宰场内建设标准化预冷集配中心、低温分割加工车间、冷库等设施,提高生猪产品加工储藏能力;配备必要的冷藏车等设备,提高长距离运输能力。同时,由参与合作的企业负责,在我市建设标准化流通型冷库、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冷链配送设施和冷鲜肉配送点等设施设备,提高市内终端配送能力。
提案者: 董斌,李宝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