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与深圳两市地处湾区核心区域、合作由来已久。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省改革创新实验区“三区”建设正在逐步推进,东莞市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推动南部各镇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可以预见的是,莞深两市将在经济建设、交通、产业、人才、居住等方面呈现深度融合的局面。但是,在推动莞深融合的过程中,在交通、产业、政策对接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
一是交通路网对接不够完善。东莞的交通规划管理不够完善,临深片区对接深圳的路网不畅,与深圳未有地铁接驳,网约车辆出现跨市拒载。部分交通主干道路面狭窄,不能满足通行需求,智慧交通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早晚高峰期莞深两地交通出行拥堵严重。截至2019年底,东莞市的汽车保有量高居全省第一,市民出行主要以小车为主,公共交通分担率低,无法有效缓解交通压力。
二是产业承接和融合发展不够深入。由于深圳在物流通关、资本市场、供应链等方面的特殊优势,包括深圳企业在东莞新注册公司后需重新认定国家高新企业等原因,导致大部分深圳企业只是将制造业板块或基地放在了东莞,而真正意义上的总部或区域总部落户较少。一些产业平台资源整合度不高,在为企业开展供需对接、创业创新服务、解决共性难题等方面的作用还不够突出,产业平台入驻比例、企业质量偏低。由于社保政策、卫生配套、教育配套、交通配套等方面的明显差异,深圳地区的人才无法适应东莞的就业创业环境,导致部分深圳企业在转移时,出现原深圳人才严重流失的问题。如深圳员工的公积金无法在东莞办理公积金贷款、需到市级办理的各类政务路途远耗费时间等等。
三是企业扶持政策缺乏比较优势。东莞的产业扶持政策的完备与系统性不足,对招引企业的扶持政策缺乏连续性,部分扶持政策与落地时存在差异,导致企业外部环境不够稳定,存在企业进行短期逐利行为。政策优惠没有对所需产业人才合理倾斜,比如,对急需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缺乏吸引力,引才质量无法保证,莞深的人才政策在资金支持、服务对象、实施细则等方面,与深圳相比缺乏同位竞争优势。
建 议:
一是加强莞深交通衔接。聚焦莞深交通网咽喉位置,实施交通微改造建设,推行“潮汐车道”“拉链式交替通行”等模式;提升重要路段、重要路口的智能交通设施水平,根据实际需求拓宽部分主要道路宽度,提高通行效率。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推动两地地铁接驳,构建以地铁站点为中心的接驳线网;完善产业园区的公交配套,开通跨市定制公交专线和假日公交专线。
二是高质量推进产业平台建设。加强与深圳等地区政企、行业协会商会的联系,探索以“联合招商、利益共享”的模式推进莞深两地招商合作。加强与深圳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的联合与合作,推动集研发设计、成果转移转化。逐步缩小临深片区与深圳在社保、教育、卫生、交通、文化等各方面的政策差距,推动区域实现协同发展。如推动两地社保、公积金互认共享,同等享受政策;推动市级简政放权,节省企业办事时间;争取省科技部门支持,对在深圳的国家高新企业落户东莞后,不需要重新认定。
三是完善产业政策支持体系。增强政策扶持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不同产业、不同阶段、不同规模的企业精准施策。加强对大中型企业、尤其是重点行业的政策扶持,针对深圳高端产业、高附加值、创新产业出台趋同政策,着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总部企业。实行租金减免分级管控,降低符合东莞产业转型发展的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租金门槛,租金减免政策向孵化器和创业服务机构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