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制造业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利润率偏低,伴随企业的生产成本日益提升和物流系统的成熟,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产业链向广西、贵州、两湖地区以及中西部转移趋势明显,我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以下简称“高企”)数量从2015年的951家,已增长到2019年的6217家,增加了5.5倍多。但总体上看,我市高新技术企业仍然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营业额在2亿元以下的中小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以下简称“中小型高企”)就有5637家,占我市高企总数的91%,且营业额在2千万以下的占比近50%。同时,全市高企平均净利润从2016年的0.13亿元,下降到了2019年的0.07亿元,平均出口额也对应从0.61亿元下降到0.43亿元,2018年我市高企整体净利润率仅为3.8%,且净利润率为负的高企占14.7%,这一盈利水平远低于同年我国规上工业的整体净利润率6.49%,企业的盈利能力局限性明显。与此同时,近年来市政府与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知名高校联合建立的各类研发机构,还引进建设了散裂中子源和材料实验室等大型科学研究装置和实验室,为我市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打下了基础,但该类机构与我市企业融合度仍然较低,加上该类机构主动性欠强,中小企业对接途径缺乏等原因,目前对我市高企的服务、发展和支撑尚未发挥明显的作用。
建 议:
为推动我市中小型高企进一步升级转型创新发展,突破低利润瓶颈,提升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培育一批有广泛发展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优质企业,提出建议如下:
一、建立高企数据库,组织科研机构与企业精准对接
一是建立高企数据库,方便检索找到需要的相关信息。依托国家火炬统计、高企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等工作系统,由市科技部门牵头建立我市高企数据库,运用大数据的统计分析功能,及时检索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人员、知识产权、技术成果转化、研发方向、高新技术产品等有关数据,为政府制定中小型高企的扶持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了解掌握科研机构的具体情况,制定带领其走访企业计划,有重点地对接企业。由市科技部门牵头,将我市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细分行业按各研究院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路径进行匹配,各研究院安排专人负责,深入有关企业走访交流,让科研机构的技术资源与企业的创新需求实现精准对接。
二、出台针对性政策助力中小型高企突破发展瓶颈
近年来,我市工信、科技等部门,先后出台了倍增计划企业、百强创新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扶持政策,但参与认定的企业往往都是成长性好、发展前景明显的企业,导致享受扶持政策的很多都是“老熟人”,小微高新技术企业较难达到入选条件和要求。与大家常说的“不需要钱的企业,银行往往希望给予其贷款,真正需要贷款的企业因为条件不足,无法获得贷款”情况类似。目前普惠性政策例如“小微上规模(2000万元以上)、技改(设备超过500万元以上)、高企晋级奖励(企业达到2亿元、5亿元、10亿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抵扣所得税,很多中小型企业所得税本身少)”等政策,均需企业有一定体量,或者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达到普惠性政策的要求。政策完善并非一朝一夕,科技或工信等部门可以探索设立关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普惠性政策,虽难以面面俱到立竿见影,但春风化雨,也可为东莞未来发展播下良种。在设立政策时,可以设立中小型(比如针对2000万元以下)高新技术企业的板块,让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政策的专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