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全市34个镇街、园区、546个村集体、47个居委会,绝大多数都建有各类型的工业园。据初步摸底调查,全市32个镇街(不含滨海湾新区、虎门港、松山湖)共有1821个工业园区,32797个单元,共涉及45584家企业,总占地面积约349.29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35364万平方米,平均容积率约1.01。我市镇村工业园总体呈现数量多、规模小、利用率低等特点。

  2020年,出台了《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镇村工业园改造提升的实施意见》(东府[2020]24号)等系列政策,对我市镇村工业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仍然面临一些困难问题:一是镇村工业园作为一项系统系工程,牵涉面广,目前相关政策的系统性、操作性有待加强;二是镇村工业园改造项目审批环节多、耗时长,特别是工改项目进度缓慢;三是征地拆迁方面历史遗留问题复杂多样,投资成本较高,效益不确定;四是镇村工业园改造成效总结宣传推广不够,未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五是项目开发商的产业引导、项目招商和整体运营能力往往无法满足项目要求,影响了项目的整体质量和效果,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统筹资源提供业务指导和相关服务。
  
建    议:
  
  一、 进一步完善我市镇村工业园改造提升政策体系

  要立足破除我市发展空间零碎化、低效化、均质化的高密度开发格局,探索符合东莞的土地资源管理新路径,整合规划和土地资源为城市高品质发展服务,建议进一步对我市镇村工业园类政策进行梳理,建立起系统完善的“1+N”镇村工业园政策体系。

  二、优化工作流程,提升行政审批效率

  建立部门审查事项清单,进一步理清部门审查职责,梳理各类型更新项目的审批事项,深入推进流程再造;推行镇村工业园项目的报批一站式服务,在行政服务大厅即可完成报文、证件及复函领取、咨询服务等工作;编制镇村工业园办事指南,明确各项入驻事项办理所需材料及办理时限。

  三、强化政府服务力度,提升服务效率

  加强项目前期规划指导,在项目论证、产业规划等方面提供咨询和指导;充分发挥政府协调作用,由相关领导、部门和社区代表等组成强有力的谈判队伍高效开展谈判磋商,最大限度压缩前期工作周期;以政府统一招商和专题招商为手段,提供强有力招商服务,不断提高项目的招商质量水平;加强镇街基层工作力量,增强镇街在拆迁补偿等前期环节的服务保障能力。

  四、制定统一补偿政策,降低拆迁补偿成本

  在详细的数据摸查基础上,根据东莞自身实际,结合不同片区和不同改造方式,采取不同的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围绕区域发展水平、村民预期、周边配套环境等方面制定出让多方共赢的补偿标准,提高社会各界参与镇村工业园的积极性。

  五、加快落实简政放权,加强市区两级联动

  加快镇村工业园审批权限以及市自然资源、住建、发改等部门涉及更新项目批后实施的立项、规划、国土等行政审批事权下放;梳理下放事权,制定分期分批下放安排,保障事权下放接得住;建议对镇街主导的镇村工业园项目给予每个镇街1-2个试点项目的完全审批权,压实镇街政府责任。

  六、加强宣传工作,发挥龙头项目示范作用

  聚焦政策协调、要素保障等需求,深化重点项目的“一企一策”精准服务,为龙头项目发展“保驾护航”;集中力量推进一批工改龙头项目在全市范围形成工改项目的示范作用;注重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运用,鼓励市、镇建立镇村工业园项目展示窗口,积极搭建服务宣传平台,加强对成功案例或工作成效的推广宣传,通过重点打造镇村工业园试点示范项目,形成良好社会影响力及带动效益。

提案者: 刘川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