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引领支撑作用,全方位开展文化交流合作,为共建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作出贡献。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有“深港设计双城展”“深澳创意周”等文化品牌,珠海力推“澳门资源+全球技术+创新人才+横琴载体”产业合作模式;佛山大力打造中国南方影视中心。东莞,大湾区的重要城市,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高品质文化引领型城市”,需要强化东莞都市色彩,展现东莞品质,擦亮“东莞模式”文化品牌。东莞“原创音乐剧”品牌有着十余年的积淀,获得过国家“文华大奖特别奖”韩国大邱国际音乐节特别大奖、省“五个一工程奖” 的,是我市立足大湾区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
音乐剧是当今国际舞台上最为时尚最受观众喜爱的现代表演艺术,兼容性大创造性强涵盖面广的特点非常适合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的需求。继续打造音乐剧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大湾区乃至中国的音乐剧之都,主要理由如下:
1.东莞是最早唯一提出打造音乐剧之都的城市;制作了《蝶》等多部原创音乐剧精品在国内外演出;举办了六届具有影响力的“中国·东莞音乐剧节”。
2. 东莞深耕多年的音乐剧生产基地,形成了音乐剧生产“东莞模式”,汇聚了《重生》《鼓岭》等名篇的主创人才。保利院线的经营运作积累了一定经验,已然形成音乐剧创作生产展示营销“一条龙”产业链。同时音乐剧进校园取得成效,为发展音乐剧打下了坚实基础。
3.东莞民间资本近年来投入文旅产业呈上升趋势。
4.音乐剧市场前景可期。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音乐剧市场需求强劲: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以音乐剧为主导经营项目,“2019年好剧目平均销售率超过80%至100%”;上海2019年上半年专业剧院举办音乐剧演出292场, 观众达28.7万人次,票房收入6152.63万元,居11个剧种之首。湖南卫视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声入人心” 持续火爆。东莞是毗邻广州深圳的年青特大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多条地铁将更加密切大湾区都市圈的往来和交流,文化需求强劲。
但同时,继续打造音乐剧城市文化品牌,打造“音乐剧之都”存在着尚未制定发展音乐剧专项支持政策及资金投入计划,长期签约的团队及培训机构面临合作期满以及人才流失等迫切问题。
建 议:
1.将擦亮“东莞原创音乐剧”文化品牌纳入我市高品质文化引领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的重点工程;将音乐剧文化产业纳入“十四五”规划。由东莞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和文广新局领导成立打造“音乐剧之都”领导小组,统筹制定音乐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分步实施打造大湾区的“东莞音乐剧之都”。
2.市镇两级继续支持塘厦音乐剧生产基地的生产建设,留住人才,擦亮品牌。 探索创新其运作模式,重点支持本土重大题材、庆典剧目,创编推出“莞产”佳作,献礼建党100周年,以艺术精品带动产业的发展。
3.在塘厦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大湾区辐射亚洲的音乐剧创作制作孵化中心,以保利院线等为平台,培育应对疫情等突发事件的云场景智慧剧院,打造融科技、金融、音乐剧艺术于一体的产业,进一步聚合编创、孵化、制作、版权、训练(培训)、演艺(明星效应)、合成、舞美、场馆、营销 、旅游等资源要素,孵化生产音乐剧精品,并在东莞首演,与创意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4.建立“东莞音乐剧之都”文化品牌重点建设专项资金,根据《广东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用活相关科技、金融政策,修订我市文化名城等专项政策,推动科技、金融与音乐剧产业的融合发展。
5.申请设立中国音乐剧“莞香奖”,并与中国音乐剧节永久落户东莞,打造大湾区永不落幕的音乐剧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