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流行疫情防控阻击实践,是对我市重大感染性疾病救治体系建设与应急机制现状的重大考验,在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同时, 也凸显出公共卫生体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市传染病专科医院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能力不足。
我市传染病专科医院(九院)建设与东莞特大城市的发展不匹配。比不上广深佛,甚至落后于中山珠海湛江等市,不能满足应对不明原因的广泛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求。
一、规划设计建设水平落后。由于市九院在原市人民医院旧址改建,缺乏弹性设计(指建筑功能布局和使用等,留有未来可改造或改变的空间余地,又叫"白地") ,“白地”先天不足,难以应对突发状况及新需求。
1. 基础设计缺少战时医护集中的休息空间,疫情期间临时外包酒店,不利于他们的安全隔离、身心健康和生活需求。
2.医院设施配建标准不高。医院无规范的发热门诊,更没有预留发热门诊储备空间,为战时快速扩充转换做准备。
3.所有传染病房均没有按烈性传染性病房高标准设计以及合理设置缓冲空间,不利平战转换。缺乏足够有弹性的细分空间和配套硬件设施,对类似新冠病毒感染的烈性传染病的确诊轻症、重症患者,疑似病人、隔离留观的密切接触者、康复者等,做不到科学严格的区分安置。
4.工程建设缓慢。早在2003年“非典”后动议筹建市九院,至2012年才在市人民医原红楼院区启动筹建,设计规模700张床位。2018年6月改建工程动工,预计2020年12月竣工,开放200张床位。2019年9月以市人民医原红楼院区传染科等科为基础,先期运营了仅有80张床位的肝病科、呼吸道疾病科、感染性疾病科和爱心门诊等临床科室,及检验科、影像科、药剂科等辅助科室。而新冠疫情后紧急抢建的480个备用临时病房,目前不能拆除,严重影响主体病房的工期,使原本缓慢的建设又要延期。
5.医疗设备简陋陈旧。总资产不到600万元的医疗设备,均是市人民医院搬迁后遗留下来的,如16排CT、DR 等。
6.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落后。信息化的规划建设相对滞后,缺少集成平台,无法匹配临床管理需要,更达不到和防控环节形成良好的信息和数据互动。
二、医院管理体系滞后, 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不足 。
1.管理缺乏相应的独立性。
市九院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管编分离”“人编分离”,不利于人事管理。全院108人中94人为市人民医派驻市九院的医护技人员,而参加疫情救治医护人员的入编也划入了市人民医院。
2.医疗缺乏高水平综合性的专业人才队伍。现有的医护人员专业和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比例偏少,同时学科单一,无综合协同诊治能力,专科危重症病人救治能力也较差,根本无法平战转换应对类似新冠肺炎这样的重大疫情,这次抗疫靠全市189位医务人员支援及市人民医院承担危重症病人救治工作才得以圆满完成任务。
建 议:
在我国将重大感染性疾病防治纳入国家安全战略,健全并完善我市重大感染性疾病救治体系势在必行,根据国家最新制定的《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要求,每个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要改扩建1-2个传染病医院或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医院传染病区,高标准大力推进市九院建设提升救治能力和医疗服务水平迫在眉睫。
1.市政府将市九院建设纳入今年市重点工程,加大市财政投入倾斜,健全财政补偿机制。
2.高标准按照平战结合要求进一步完善市九院医院规划设计,该改则改,留足战略机动用"白地",该征地扩建则征地扩建(莞城老塑料厂),保障设施配置到位。加快建设进度争取早日完工。
3.按需高标准配齐医疗设备。加快落实智慧医院和网络信息一体化建设。
4.理顺管理体系,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保证市九院发展配套的编制,理清现有人员编制归属。人才也必须按平战结合引进培养,第一国内直接引进,第二直接招收大学毕业生,先由市人医代管代培,轮转“大感染"相关科室(呼吸,血液,lCU等科室)后再回市九院工作。
5.市九院初期营运模式宜在市财政完全支持,医保政策保障下由市人民医院托管或结盟医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