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体育作为广义体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体育也日趋活跃起来。尤其是《全民健身条例》颁布之后,我市群众体育活动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2020年3月,市政府“一号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机制 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高标准打造全民运动之城”,这也为我市群众体育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市群众体育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硬件建设方面。一是群众体育活动场所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部分镇街规划建设的体育活动场所进展缓慢,部分人口密集的社区健身场地设施配套严重不足。二是群众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建设标准不高,场地布局不均衡、器材类型单一、维护不方便等。三是配套建设的体育场地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老旧小区体育场地设施种类少、规模小、配置不合理等。
第二,场地设施管理方面。一是设施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教育引导和管理力度有待加大。二是难点问题未有效解决。公共体育设施场地的运作开放机制、长效管理机制、维护更新改造机制还不够完善,有的场馆仍以租赁形式由社会资本运行,难以体现其公益性。
第三,活动参与方面。群众体育活动参与的市民群体相对单一,活动形式不够丰富,新型的群众体育活动还处于探索引入阶段,加上社区体育活动的研究和指导力度不够、缺乏专职的社区体育管理工作者,还不能满足群众体育活动群体多元化的需求。
建 议:
第一,夯实基础,健全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形成工作合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组织作用。群众体育群众办,努力实现“政社分离”“管办分离”。形成政府部门出点子,疏路子,协会和团体做活动的新机制。充分发挥我市各级体育协会、行业协会、各类社会组织在开展全民群众体育活动方面的重要作用,着重体现体育协会“枢纽型”组织的龙头地位,发挥其在组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中的资源整合、示范引导作用。努力构建群众体育志愿者服务队,形成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广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做到年年有主题、月月有活动,氛围浓烈,各种体育项目爱好者都能找到活动之家。
第二,紧扣主题、强调普及,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认真贯彻《广东省全民健身条例》,以健身活动正风气、以体育比赛树斗志、以体育健身促发展,精心策划,活动开展呈三条线铺开,即引进高水平赛事、市(镇、街道)传统赛事联动、体育组织赛事活动,形成常态化机制,从而推动社会各个层面群体体育活动的开展。鼓励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资助体育健身活动。同时积极开发群众体育特色品牌,扩展群众体育人群参与度,结合市民运动会、社区运动会、社会团体单项体育项目比赛,促进群众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合理配置公共体育设施。将群众体育公共设施建设作为民生工程纳入政府工作报告,逐步实现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城乡均等化发展,推进体育生活化进程。实现我市社区、镇街园区、村级体育设施全覆盖。
第四,加大公共财政对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和管护维修的投入力度。按照市政府民生工程要求,所有公共体育设施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实行免费对外开放。由于各类体育设施建设时间不同、使用频率不等,决定了体育设施的管护维修是一个长期过程,是一种连续性投入。一方面,积极引导体彩公益金对群众体育事业的投入,另一方面,将群众体育活动经费纳入市镇两级财政预算,用以解决场地建设、器材设施、组织建设、活动经费等问题,实现我市群众体育活动的良性发展。
答复单位: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答复文号: 东文广旅体函 〔2020〕55号
答复日期: 2020年08月10日
联 系 人: 黎转弟
联系方式: 22470503
反馈意见:
反馈备注:
答复内容:
阮雪玲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发展群众体育 高标准打造全民运动之城 增强城市活力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东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全民健身得到了全面发展,城乡居民运动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形成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健身过程的现代化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19平方米。市、镇街(园区)均建有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和全民健身广场(公园),建成15分钟健身圈,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达到100%,具备开放条件公办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有序向社会开放。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国民体质测定标准达到合格水平以上的城乡居民比例达到93.1%。按照国家和省体育部门的统一部署,结合您提出的建议,今年我市将编写《东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以上。主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运动健身成为广大群众的基本生活方式。鼓励各镇街(园区)因地制宜发展群众性健身运动项目,支持和引导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大力发展足球、篮球、游泳、跑步、徒步等大众化体育健身活动,传承发扬武术、龙舟、舞麒麟、舞狮等岭南传统体育项目,继续办好市民运动会、时尚运动节、篮球联赛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
二、不断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组织网络和指导员上岗服务激励机制,推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进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农村。加强国民体质监测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建设,建立健全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推进全民健身与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融合发展,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完善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体系。完善全民健身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加强健身步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公共体育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推行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具备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采取多种形式参与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建设。
四、建立健全体育社会组织网络。规范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创新发展,健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前置审查制度、扶持引导政策和绩效评估制度,激发社会力量办体育的组织力和创造力。引导社会组织在服务企业发展、规范市场秩序、开展行业自律、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作用。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0年7月22日
(联系人:黎创成,电话:13712198899)
公开方式:依申请公开
抄送:市政协提案委、市府办督查三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