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市委、市政府扎实推进养老服务业稳步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面对日渐提高的养老需求,养老问题仍是群众热切关心的一个民生问题,但现行体系与群众对老养需求仍有所差距。
  一、现行社会养老金融服务体系难以满足养老需求。在我国城镇职工的养老金三大支柱中(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占比过大,而金额较少。在2019年养老保险政策调整后,我市退休人员月人均退休金为1531.81元,对养老保障的补充作用不明显,难以满足多层次的养老保障需求,同时造成巨大的基本养老保险支付压力的问题。
  二、社会养老专业人才缺乏,难以满足养老服务的发展。在新出台的《东莞市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包括康复护理、生活照料、卫生清洁、助餐配餐、日间托管、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平安铃”等服务项目。因此,对养老服务队伍专业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在东莞从事养老服务的护理员主要是“4050”人员,整体服务水平不高,而即使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为主,专业人才队伍紧缺,难以满足发展需求。
  三、社会养老服务的内容和模式仍多在于传统形式,覆盖人群较少。截止2019年底,我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2.97万,而享受养老服务,登记在册的服务对象为1.18万人,约有30万人是个人自主养老或家庭养老等,但对这些人群的养老服务较少,服务内容比较单一。
  
建    议:
  为更好的满足社会养老的需求,推动多元化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有效推动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发展,完善社会养老金融服务体系。要为养老提供保障,就要先保障养老金。而作为养老金的补充体系,“第三支柱”的占比率和替代率较低,因此,有效推动“第三支柱”的发展有助于为养老需求提供保障。一是由政府出台多种政策激励措施,加强宣传引导,提升个人养老意识,鼓励个人增加养老金积累,促进第三支柱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规模。二是研究制定长效护理保险制度,增加个人储蓄养老金的政策措施,探索农村人口分红与养老储蓄挂钩机制,多途径增加养老储蓄。三是结合税延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总结有效经验,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人群参与到“第三支柱”中,从而减轻公共养老体系压力。

  二、加强社会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推动社会养老人才服务体系的构建。一是围绕薪酬待遇、岗位设置、职级体系等,制定出台养老护理人员从业激励政策,吸引护理、康复技术等卫生技术和健康服务类人才从事专业护理服务。二是建立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选择有条件的高校和职业院校,开展养老服务专业,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同步培养养老管理专业人才。三是完善养老护理职业发展体系,打通养老服务人才晋级渠道,减少人才流失。科学设置养老护理、专业技术、管理等岗位,并通过岗位锻炼培养高级复合型养老服务人才。

  三、拓宽“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完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2019年,我市“智慧养老”平台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率先将养老服务与互联网对接。而未来的长者及现行年轻的长者基本是与互联网共融的一代人,因此除“互联网+”养老管理体系外,应将探索打造“互联网+”养老服务体系,搭建一站式的养老服务平台,形成横向联动,多元化养老服务产业配合的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服务、学习交流、休闲娱乐、旅游购物、养生医疗等一体化的服务平台,让“互联网+养老”一面性转向双面性,全方位打造符合东莞当地实际需求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多元化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满足老年人对养老的需求。

  

提案者: 黄英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