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深供水工程是20世纪50年代由中南局陶铸书记向港澳办廖承志主任建议,经廖主任向周恩来总理报告,周总理亲自批准的解决香港地区淡水需求问题的巨大水利工程,具有重要的政治、历史、经济、文化意义。
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共同体,与东莞一衣带水、情谊深厚。选取东深供水工程东江抽水站旧址,作为大湾区饮水思源博物馆,正是加强饮水思源教育、促进两地交流联系、见证两地同气连枝的重要纽带和载体,特别是对于加强粤港澳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东深供水工程政治历史价值重大。东深供水工程起自东莞桥头,全长83公里,建有6座拦河坝和八级抽水站。1964年起建,1965年3月全面向香港供水,兼沿途各镇饮水、灌溉和排涝功能。因当时生产力与技术落后,早期工程皆依赖1万多名民工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建设而成。为保障水源水质,工程曾改建三次,2000年启动第四期更是从桥头直达深圳水库全程封闭管道,确保为香港居民输送健康、安全的饮用淡水。该工程从根本上帮助香港摆脱水荒威胁,让新中国走向共同繁荣,研究价值和政治历史价值重大。从更深层面看,东深供水工程不仅是保障香港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生命之水,也是为桥头乃至东莞带来巨大发展利益的经济之水,更是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的政治之水,意义深远,影响重大。
二是饮水思源精神思想教育意义深远。东江是珠江流域三大水系之一,一级支流流经东莞,是日常饮用、农田灌溉、工业用水主要水源,见证了东莞历史发展。饮水思源,能启迪当代加强对历史重视。近年来,为全面打好“碧水蓝天攻坚战”,保障用水安全,东莞大力推动石马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恢复绿水青山,缔造美丽宜居生态环境。呼吁饮水思源,能启迪市民珍惜和保护水资源,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美好夙愿。
综上,建设大湾区饮水思源博物馆,不仅有利于加强粤港澳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深化珍惜水资源意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更有利于健全“博物馆之城”体系建设,加快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品质。
建 议:
一是选址桥头镇邵岗头东江抽水站旧址。2012年列入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桥头镇邵岗头抽水站旧址为东深供水工程源头,是1991年第三期建成的两层混凝土钢结构抽水站,建筑面积2440㎡,仅存闸门、机房、河道等,其它机器设备均已撤场(1965年第一期启用的大型抽水机及1987年建成的二期工程旧址仍在),与1998建成使用至今的太园抽水站遥相呼应。饮水思源博物馆建于此,具有良好的旧址改造建馆条件,能够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新旧抽水站的对比,能够充分展示供水工程的历史起源及发展过程。
二是市政府牵头列入重点建设项目。旧东深工程八级抽水站均归移交给东莞市水务局下属运河治理中心管理,周边有约11.2万平方米生态绿地,在此建设大湾区饮水思源博物馆,需要对土地进行调规,还需明确博物馆产权归属,需要多方协调,群策群力。建议由市政府牵头将博物馆建设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落实专项建设资金,市住建、规划、文化、水务等部门及属地桥头镇积极配合,全面勘测规划,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建设高品质场馆。
三是联动打造特色水利旅游目的地。东江抽水站旧址周边东江水源保护地工程、太园抽水站、污水处理厂等水利工程集中,可结合博物馆、宋屋洲、虎尾岭、桥头境内8.4公里石马河段连片打造水治理生态公园,全面展现治污攻坚成果,彰显城市品质内涵。并利用石马河沿线常平、塘厦、凤岗等镇水闸旧址、人文景观、自然资源,串联打造一条水利旅游特色线路,助力东莞成为全域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