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一个城市经济、人文等标本,东莞有可园等历史建筑,也有龙舟、咸水歌等非遗项目,丰富多彩的本土文化展示了东莞魅力。只是反思数年前东莞三大名园之一的道生园被拆,木制龙舟多数“退出”江湖,传统文化存在青黄不接甚至断档的危险,如何引导青少年热爱、保护、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纳入校园教育体系非常重要。

  的确,东莞基础教育不断成熟、优化,但“一考定终生”等应试教育禁锢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创新思维,而现在东莞城区、各镇街的校外培训多以辅导作业形式生存。而我经常通过参与组织、举办的棋类等公益比赛很受欢迎说明,学生从小养成人文情怀、文化素养,不仅把他们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更能把学生培育成传统文化传播的“使者”。

  
建    议:
  一、让青少年爱上传统文化,东莞要逐步把素质教育、特色教育落到实处。目前,“一考定终生”的应试教育,分数“指挥棒”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薄弱,高分低能现象严重。推行学分制改革是有益探索,而高考自主招生改革也逐步完善,建立更符合成长规律、教育规律的生本教育的科学评判、考核体系,结束应试教育和功利教育的束缚,学校才能放手推动素质教育,家长也才有可能不再担忧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二、学生的知识生动起来,因材施教就是要立足学生的个性,最大程度释放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东莞要认识到体育、文化等特色教育对学生养成健康品格、健全人格的催化作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传统文化对培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情怀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浸染。

  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探索与实践。民间艺术与基础教育融为一体,编制相应规范,以及实用性的乡土教材,把历史建筑、非遗文化、民间艺术等东莞本土文化精华纳入其中,对课时、课程等作出硬性要求。在“特色学校”申报、评选等过程,向传统文化适当倾斜,并逐步把从事传统文化培训的校外机构纳入其中。

  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场地、师资、资金等给予政策性支持。同时,完善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和考核,促进统统文化教育百花齐放。

  五、非遗文化、传统文化与乡情教育、乡土教育、特色教育融合。东莞要聘请民间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等专业人士担任教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继而掌握技能,政府、学校也要开展走读、征文等行之有效形式,全方位把传统文化植入青少年的骨髓。

  六、非遗讲习所等要向中小学校和培训机构开放。保障学生定期参与、了解,并能够融入到具体实践中,多形式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播半径。学生因了解、制作等过程亲历亲为,把那项手艺和文化当作生命保存下来,尽可能防止“人走技失”等尴尬。

  七、搭建走出去、请进来的平台。由宣传、文化等部门牵头,定期组织师生到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地区参观、学习、竞赛,搭建传统文化表演、展示舞台,得到广泛认可自然是一种激励。而关于产生的费用,有关部门提供相应资金等扶持,至少要形成政府、学校、家长分摊的合理比例。

  八、融入开学第一课或散学典礼。除了开展国学讲座等平台,东莞要在中小学提倡诵读本土诗文、传唱咸水歌等特色活动。

  归根结底,东莞从健全机制、优化环境等方面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从娃娃抓起,增强青少年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凝聚家国情怀,逐步提高创新能力。文化多样性得以保留和传承,自然是东莞软实力的体现。

  

提案者: 彭争武
返回
顶部